论王船山《说文广义》之义理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论王船山《说文广义》之义理思想 摘 要: 王夫之为清初大思想家,著作等身,其关于文字学类唯一著作《说文广义》,内容虽是补《说文》之所未备,阐明文字之用,但同时亦展现出其义理思想之特点。本文从“理气心性”“君子”等论题,讨论王氏思想之展现。王氏从对于字词本义的解读,延伸及“理气心性”“君子”等义理论题,显露出其深厚的人文涵养,故能从一个字词的解释,引申说明立身处世之道理,可为研究船山思想之参考。 关键词:王夫之;《说文广义》;理气心性;君子;义理思想 一、前 言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自称船山老人、船山老农,故学者称为船山先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近现代学者将王夫之与顾炎武(1613—1682)、黄宗羲(1610—1695)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著作等身,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考察,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说文广义》。同治年间,曾国藩(1811—1872)刻船山全集于金陵,亦名《船山遗书》,《说文广义》始通行于世。王夫之《说文广义》于清代衡阳地方志中已有著录,如乾隆二十八年《清泉县志·艺文志》、嘉庆二十五年《衡阳县志·典籍》,但二志俱无载卷数,其时或尚祇家传之钞本,并无刊本行世。道光二十二年,邓显鹤主持刻印守遗经书屋本《船山遗书》,由船山六世孙承佺提供底本。《遗书》卷首,邓氏撰有《船山著述目录》,列“《说文广义》三卷”为其经部著述之殿。然今见守遗经书屋本《船山遗书》,却无《说文广义》,则不知何故。同治年间,曾国藩刻《船山遗书》于金陵,《说文广义》始通行于世①。 《说文广义》为王氏关于语言文字学类唯一之著作,是书旨在广《说文》所未备,并考察字词之俗用。《说文广义》于清代《说文》学,有先行者之地位。光绪十五年(1889)《湘潭县志》卷十《艺文》云:“湖南言《尔雅》《说文》者,本朝首衡阳王夫之。”②然而,清代为《说文》大盛之时,加之《说文广义》流传较晚,其书价值为后学所掩,今学者虽亦肯定其书价值,但仍是多所订正。王夫之为一大思想家,著作多为哲学思想类,且自成一家,竟著有一本文字训诂专书,故此书意义值得探究。从《说文广义》对字义的训诂中,可看出王氏之文化思想概念,历来研究王氏《说文广义》者众,多是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着手,故本文以此为题,欲探索《说文广义》之义理思想。 二、论理气心性 理气心性等观念,为宋明理学家所讨论之重要议题,王夫之对此亦有论说,其说归宗宋儒张载“气”论,主理在气中,而气外无理,如王氏《读四书大全说》云:“唯本有此一实之体,自然成理,以元以亨,以利以贞,故一推一拽,‘动而愈出’者皆妙。实则未尝动时,理固在气之中,停凝浑合得住那一重合理之气,便是‘万物资始,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底物事。”③据此,王氏所论“气”,不仅为实体之存在,亦具有道德意义,而理在气之中,气动则见理。陈赟云:“王船山说‘气之变动成乎理’,气‘成’理的过程也就是气运行的过程,理意味着这种运行的有序性。从运行的活动来看,成为关注的不是‘有’理或‘无’理,而是理对于运行本身是隐蔽还是显现;气通过变化的运行而成乎理,也就是理由隐而显的过程,而理显现出来的过程就是气运行有效性的表征。”④换言之,理存于气中,而气之运行则是理显现出来的过程。王夫之《说文广义》训诂字义,以具体的“治玉”来阐述此说。 如《说文广义》卷三“理”字条,云:“理,本训治玉也。通诸凡治者皆曰理,与乱对,故为理国、理财,而治刑之官曰大理。理之则有理矣,故转为‘理义’字,事之当然而行之顺也。玉浑然在璞而未有理,治之而文理见。事不治則理不著,治而后见其必然而不易焉,故曰‘理在气中’。气有象而理无形。气之变动成乎理,犹玉之未治而理隐,已治而理著也。即玉即理,玉无不可为理也。自天而人,自物而事,无不含理,亦犹是也,在理之而已矣。通为‘地理’云者,块然大地,而刊山浚川,区域以分,道路以辨,亦以治而理出也。”⑤从古文字论“玉”,其字形甲骨文作(《合集》3253)⑥、(《合集》3253A),金文作(《集成》3940)⑦、(《集成》10166),皆象以细线串连数块玉片之形。段注本《说文》“玉”字,训云:“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⑧古人已将玉视为美石,并从其形态样貌,以各种美德譬喻之。“理”字《说文》训为“治玉”,王夫之从“理”字训“治玉”,阐发出玉中本隐含理,如同仁、义、智、勇等各种美德,玉石抛光则其理显现,并据而引申天地万物皆含理,所谓“凡治者皆曰理”,未治则理隐,已治则理显。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