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作者不详.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律行为是每个人形成其法律关系的手段,因此它是私法的一个核心概念, 也是民法总则最为重要的调整对象。 ⑴作为民法总则的一般规定,它统辖着合同 法、遗嘱法和婚姻法等具体设权行为规则,形成民法中不同于法定主义体系的独 特的法律调整制度。⑵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以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 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民法的基本问题是法律行为 ,而法律行为的核心问题是意思 表示。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均是产生于早期民法学中的基础概念,但两者之间的 关系则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课题,对法律行为中意思表示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 践意义。 一、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一) 意思表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Willenerklaerung)作为一个法律术语,为18世纪沃尔夫在《自然法 论》(jusNatume)—书中所创。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等译,法律岀版社 2001年第2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等译,法律岀版社 2001年第2版,第138页 董安生著:《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 2002年版第7页 沈达明、梁仁杰:《德意志法上的法律行为》,对外贸易教育岀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德]卡尔?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岀版社 2003年版,第451页 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之意思的行为。 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岀版社2007年版,第170 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岀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⑹董安生著:《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62页 [日]《注释民法》(三卷),日本有斐阁书屋1980年版,第5页,转引自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 版社2001年版,第474页 从意思表示的概念可以看出,其构成要素首先应严格区分为内在意思与外在 表示两部分。前者仅指意思表示的内容,可称为主观的意思要素,后者指意思表 示的外部表现,可称为客观的表示行为。⑹根据董安生老师的总结,主观要素部分 又包括目的意思与效果意思。目的意思是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 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效果意思是指当事人欲使其目的意思发生法律上效 力的意思要素,也可称为内心真意。目的意思是效果意思的基础,在意思表示过 程中,行为人必先有目的意思,其后才有效果意思,而不能相反。客观要素为表 示行为,即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 解的行为要素。其中应当满足两种要求: (1)表示行为是表意人有意志的自主行 为,如果表意人并非出于自觉而实施某种行为,如在昏迷、睡眠、麻醉或身体受 人控制等情况下所作出的行为,则不能认定为具有效力的表示行为。 (2)表示行 为的外部表现必须足以为外界所客观识别。这一点对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行为来 说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需要相对人回应的情况下,若相对人无法识别,表意人 的所追求的效果就无法实现。 (二) 法律行为概念界定中的意思表示 法律行为的概念来源于德国注释法学派,许多学者认为,最早使用“法律行 为”概念的是德国学者丹尼埃?奈特尔布兰德 (Danielnettelblandt, 1719—1791)。⑺ 虽然法律行为的概念是由德国学者创造的,但在早期的德国学理与立法中,法律 行为与意思表示是作为同义语使用的。19世纪的多数德国学者认为,所谓法律行 为也就是意思表示行为。在德国民法典一稿的立法理由书中写道: “就常规而言,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为同义之表达方式。”⑹德国学者认为,“法律行为概念是法学 家通过对特殊法律概念(如契约、遗嘱等)的研究而得出的一般性法律概念。这 些特殊概念反映出共同的特征,其中的基本特征是私人的意愿表示” [德] [德]《立法理由书》第一卷,第 125页,转引自迪特尔?美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等译,法律岀 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英]梅里曼:《大陆法系之传统》,第93页,转引自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 2002 年版,第71页 为概念仅仅抽象出对所有交易均具有意义的一项要素,即意思表示” [德] [德]茨维格:《比较法导论》(二卷),4页,转引自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 2002 年版,第71页 刘清波主编:《民法概论》,台北开明书店1979年版,第79页 来德国学者原则上承认:意思表示仅仅是法律行为中某种更为基本的要素,它并 不等同于法律行为,而具体的法律行为还可能包括其他事实要素;但是在理论上, 学者们从来不怀疑:法律行为的本质乃意思表示。 ⑴]法律行为可能是一个意思表 示,也可能是两个或多个意思表示相一致,但绝不可没有意思表示。没有意思表 示即没有法律行为可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