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业价格暗战.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天味业价格暗战 吴新竹 刚刚过去的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增加了不确定性,食品行业因刚需支撑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多家券商曾预测,海天味业(603288.SH)将在大豆价格升高的背景下相应提高酱油的价格,不料被公司公开否认。实际上,国产酱油的竞争格局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海天酱油的平均单价在20XX年已出现下滑,同行的酱油产品各具特色,销售策略多样化,相互取代的可能性不高,未来产品的毛利率将受到挤压。 除酱油外,海天味业的另外两种主打产品——蚝油和调味酱的单价分别在20XX年和20XX年出现下降,公司的成本费用控制面临压力,成长性有待观察。 成本费用控制接近极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XX-20XX年,中国酱油产量分别为1011.94万吨、991.43万吨、910.52万吨、575.65万吨和680.64万吨,产能未有突破,海天味业的酱油产量则由133.57万吨增长至224.17万吨,市场占有率由13.20%攀升至32.94%。招股书显示,公司酱油的平均销售单价由20XX年的4.25元/千克上升至20XX年的4.75元/千克,平均每年提价3.78%,低于同期CPI,而上市以后的20XX-20XX年,酱油销售单价的年化增幅仅为2.90%,20XX年甚至出现了平均销售单价下降,由5451元/吨下降至5356元/吨。 主要原材料和包装材料分别占海天酱油营业成本的50%以上和30%以上,大豆和白砂糖的价格变动对营业成本的冲击较为显著。据Wind统计,20XX-20XX年,黄大豆1号商品期货价格总体呈震荡下行,在20XX年出现短暂上扬,结算价格在4521元-3139元/吨;白砂糖的结算价格变化剧烈,20XX年12月曾高达7146元/吨,20XX年12月降至4917元/吨,原材料成本波动较大。在此期间,海天味业的酱油产品营业收入由67.16亿元增长至102.36亿元,毛利率从44.33%提高至50.55%,意味着海天味业的成本费用控制较为严格。 公司的产品均属于食品制造业,直接人工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在2.39%-2.68%,20XX年的营业收入为197.97亿元,是20XX年的1.75倍,生产人员为2090人,较20XX年增加了49.07%,以直接人工成本除以生产人员数量,得到生产人员20XX年和20XX年的平均薪酬分别为12.24万元和11.82万元,没有上涨;除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外,制造费用占成本的比例由10.35%微降至8.73%,体现出规模化效益。除酱油以外,海天味业的蚝油销售额由20XX年的17.77亿元增长至20XX年的34.90亿元,增长迅猛;调味酱销售额由20XX年的18.13亿元增长至20XX年的22.91亿元,也有所增长。20XX年,蚝油和调味酱的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下降了82元和220元,酱油下降了95元,即便在严格的成本费用控制下,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也由上年的46.47%下降至45.44%,上市以来首次下滑。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为42.27%,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24个百分点,在价格竞争之下,公司的毛利率恐怕要做出让步。 差异化竞争格局 以公开消息的60万吨产能估算,20XX年李锦记的市场份额为8.82%,仅次于海天酱油;中炬高新(600872.SH)酱油产量为43.81万吨,市占率为6.44%;加加酱油和千禾酱油的市占率分别为4.02%和2.33%,加之海天酱油32.94%的市占率,五家厂商合计占据国内52.84%的市场份额。加加酱油采用固稀发酵生产工艺,其余三家上市公司的酱油均采用高盐稀态工艺。 从原材料大豆、黄豆、豆粕或脱脂大豆的用量来分析,这些厂商的酱油工艺实际上差别很大。海天味业的招股书显示,20XX年,公司共使用大豆17.64万吨,销售酱油102.64万吨,不过公司没有披露大豆有多少用来生产酱油,多少用来生产调味酱,即使所消耗的大豆全部用来生产酱油,则酱油量是大豆用量的5.82倍(实际比例应该高于这一数值)。中炬高新、ST加加(002650.SZ)和千禾味业(603027.SH)都有披露生产酱油所用大豆的采购单价以及大豆占生产成本的比例,经计算得出酱油量分别是大豆用量的2.54倍、18.59倍和9.45倍。海天酱油和千禾酱油的大豆用量最接近,说明产品工艺差别不大,中炬酱油和加加酱油的大豆用量相差悬殊,仿佛二者是两种不同的商品。 大豆这一核心原料的用量差别在酱油的价格上体现出来,20XX-20XX年,千禾醬油的平均销售单价由5066元/吨提升至5500元/吨,毛利率由44.61%增加至50.32%,均与海天酱油十分接近。中炬酱油的平均销售单价由6313元/吨微增至6466元/吨,多投入的大豆用料被转嫁给消费终端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