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咱们是时代的总装工”(评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是时代的回响,是时代的折射,也是时代的音符和时代的旋律。
刘镇组诗《矿山云烟》,见于《鸭绿江》1964年第五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年代。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年代,那是一个需要诗歌的年代。三个五年计划,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工业化的号角最早在辽阔的大东北嘹亮地吹起。一群又一群满怀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共同奔赴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来实现他们振兴中华的宏伟抱负。大东北,是新中国工业兴国的起点,因此沈阳也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工业诗歌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应该说,工业诗歌是中国现代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突出的文学史意义不言自明。于是,我们在很多工人诗人的笔下,看到了一线车间里翻飞四溅的钢花,建筑工地上直耸云天的塔吊,荒野的油井里喷薄而出的滚滚原油……这样一些唯美而闪烁的意象,被工人诗人们敏锐地发现并捕捉到,他们为之欢呼,为之鼓舞,为之吟唱!
那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那是一个爱国主义的时代,那是一个集体主义的时代,那是一个公而忘私的时代!刘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开始了他自己极具感染力的时代吟唱。这份饱含着激情和梦幻的歌唱,是理想的歌唱,是青春的歌唱,是大工业时代心灵的歌唱!
《矿山云烟》是一组不折不扣的抒情诗,但是诗人不在抒情的层面做过多停留,而是直接透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这其中,既有浓郁的家国情怀,更有对劳动者发自肺腑的生命礼赞,还有对大工业时代的无限憧憬和敬畏。工业诗歌取材大多是第一劳动现场或劳动现象,意象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主题也极其鲜明:讴歌新时代,讴歌劳动模范,讴歌英雄人物,发掘真善美,把劳动者心胸的壮美情怀总装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奔腾年代。
看到天,
就看到工厂烟囱的缕缕烟,
穿过山,
就看到公社的一片好庄田……
诗人满含着对矿山的丝丝深情,展开自己的联想。一块矿石,一把铁锹,一朵云霞,一个炮眼,都幻化成诗人心底里的生命意象,让他笔下的大矿山落地生根、熠熠生辉!诗中有很多瑰丽的意象,有很多亮丽的句子,有很多非常接地气的叙述语言,这些都让他的组诗在闪烁着烟火气的同时,又充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情怀。诗人徜徉在他自己的文字里,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他撷取到诗歌文本里,化作了他对一个个普通劳动者的赞歌。
恨不得把山连根揪,
抖尽石头,
恨不得把山捏在手,
重搓个擎天铁柱,
矿是他身上骨……
意象的叠加,并没有让刘镇的诗歌有一点点的突兀和陌生化,相反由于他的语言充满了张力,反而更加彰显了文本的诗性效果。这是刘镇先生二十六岁的手笔,不得不钦佩他结构意象、组织语言的能力,更钦佩他叙述节奏的节制,一组完整的矿山组诗,抒情主导着整首组诗的推进,但叙事成分也贯穿其中,而且不落俗套,形象生动,细节细腻。
转过去一个战斗的早晨,
又接上一个战斗的夜晚,
转过去一个战斗的夜晚,
又接上一个战斗的白天……
诗歌洋溢着热情,而且是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古人云:诗言志,文以载道。在诗歌中,一定要贯穿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和生命表征,一定要投注诗人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矿山云烟,是诗人刘镇的记忆之河,其中浸染着他对大工业时代深邃的情感追忆。所以,一旦他走进自己的文本,走进这条清澈的记忆之河,他的语言便如同汩汩泉水,一路欢歌地流淌开来。
千座山,万道水,齐把手扬,
给我铁,
给我钢,
给,给,给,
装,装,装!
为了强化诗歌抒情的效果,刘镇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来增进主体情愫的递进。这种递进式的句子,源于苏联马雅可夫斯基的句式,一层一层递进,一层一层加重语气,最后形成一种抒情的合力。应该说,刘镇将这种推进演绎到了极致。在阅读他的文本时,我甚至都感受到了一种爆破感和强大的语言气流,一阵一阵向心灵袭来。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强音,这是那个时代才能发出的抒情音符!
刘镇十五岁离开他的江苏老家,来到工业重镇沈阳,成为一名骄傲的钳工,并且在这里结婚生子,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诗歌创作,直到1980年才调入辽宁省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专业诗人。他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光尤其是青春年华,都是在工厂和车间里度过的。因此,铁西区工人村那些大工业时代的意象,就是他闪烁的青春意象。他有生活,有体验,有激情。工业题材,是他一生中最熟悉的题材。工业原型就是他的记忆原型!
组诗《矿山云烟》是一组抒情短章,但是由于刘镇深入细致的前期体验,他的抒情言之有物,抒情之中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矿与石》一诗中的矿工出身的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