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发展民族民俗生态旅游产业对策研究.docxVIP

黑龙江省发展民族民俗生态旅游产业对策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龙江省发展民族民俗生态旅游产业对策研究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表述涵盖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基本内容的“两山论”。民族民俗文化好比“绿水青山”,其内涵丰富、底蕴浓厚,是我国民族精神传承的结晶。而相关生态旅游产业如同“金山银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硕果。黑龙江省民族民俗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是在实证调研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民族民俗生态旅游发展优势,突出民族元素和文化内涵,提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为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族民俗;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XX)08 — 0089 — 03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住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契机,找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结合点,以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为依托,立足地域优势,突出民族特点,开发旅游产业,形成北方民族民俗生态旅游品牌,努力探索出一条民族民俗文化进步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 一、黑龙江省发展民族民俗生态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调查中大家认为,近年来,旅游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性游”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名地游”。充分发挥民族民俗资源优势、挖掘民族文化魅力,黑龙江省形成了以黑龙江水系、嫩江湿地、乌裕尔河流域、民族村落为主体的民族民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一)地域优势得天独厚,民族民俗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正是人们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形象描述,可以说北方气候宜居、四季分明,春季风清气爽,夏季花红柳绿,秋季天高云淡,冬季银装素裹。境内黑龙江、嫩江、乌裕尔河长流不息,自然泡沼交错,土壤肥沃,植被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民族民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民族分布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共有少数民族53个,人口达到200余万。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达、蒙、朝、回、赫哲、锡伯、柯尔克孜、鄂伦春和鄂温克等10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有满、蒙、回、朝4个民族,达斡尔族人口达到4.3万,人口不足万人的有5个民族,鄂伦春族3800人,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的50%。其中,农村聚居人口占三分之二,聚居在民族自治区和乡镇的占40%,散居人口占60%。黑龙江省所辖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各1个,民族乡镇有69个,下辖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长期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具有民族独特魅力的人文和自然资源。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满族人口众多,主要集中在双城、阿城、五常等地;朝鲜族在牡丹江、鸡西、东宁、宁安、密山、海林等市县居住较多;蒙古族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肇源、泰来等县;赫哲族集中在同江和饒河等地区;鄂伦春族人口较少,主要是在黑河、呼玛、逊克、塔河等地区;达斡尔族沿嫩江流域分布,散居在齐齐哈尔、嫩江、富裕、龙江、爱辉等地;鄂温克族主要集中在讷河市,柯尔克孜族集中在富裕县境内。 调查表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分布相对集中,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继承和传播。同时,在各市地调查采访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文化旅游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旅游行业商业开发代表表示,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域,民族根基牢固,民俗文化思想影响深厚,民族民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二)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构建多元民族民俗生态旅游资源 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悠久,达、满、蒙、柯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黑龙江省民族民俗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生产民俗和生活民俗两个方面。其中,生产民俗以朝鲜族的农耕民俗,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畜牧民俗、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渔猎民俗等最为典型。生活民俗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少数民族的服饰实用豪放,饮食淳朴原始、民居独具特色、出行习俗更为独特;尤其是在服饰方面满族的旗袍、赫哲族的鱼皮衣、朝鲜族的裙衣、鄂伦春族的兽皮衣饰等文化内涵丰富;在饮食方面达斡尔族的库木勒、满族的酸菜、朝鲜族的泡菜、赫哲族的鱼类饮食独具风味;在民居方面达斡尔族的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鄂伦春族木质房屋等居住文化原始古朴;在出行方面蒙古族的勒勒车、鄂伦春族的狗拉雪橇等交通文化富有情趣。各民族信仰文化原始、神秘,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在齐齐哈尔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调研中,我们就深刻的感受到民族民俗的独特魅力,富裕县委、县政府先后编辑出版的《民间舞蹈集》《民间文学集》《三家子满族风情录》和《满语通论》等具体较高的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