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docxVIP

蔡元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蔡元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 摘要:蔡元培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体现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大刀阔斧”的改革中,也体现在其“超越时代”的思想中。他为馆藏和新馆建设四处奔波,注重图书馆的规范化改革,强调图书馆是“学校之外的学校”。为使北平图书馆免于战火的破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与人商议迁滇事宜,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 关键词:蔡元培;中国近代图书馆;贡献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他曾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以往的研究从“教育家”、“文学家”、“伦理学家”、“教育管理者”多种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蔡元培评传》利用蔡氏《自写年谱》,从学术视角发掘蔡氏酿成“一种学风”的文化意义,概述了蔡氏的交游状况和相关文化群体的特性。蔡元培研究会由王昆仑、胡愈之、陆定一、叶圣陶、梁漱溟筹建,出版的《蔡元培与现代中国》从“思想与理念”、“人格与魅力”、“文化与沟通”诸方面展开,可惜对其图书馆活动记述不多。实际上,蔡元培的一生与图书馆联系在一起,他早年任职于“徐氏铸学斋”,后来又担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董事长等职,为我国图书馆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开拓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图书馆功能阐述三个方面。 1重视图书馆资料与馆舍的建设 1.1想方设法为图书馆筹集资料 无论在绍兴中西学堂、南洋公学,还是在北京大学任上,蔡元培总是为筹集图书资料想方设法。绍兴中西学堂是1897年由绍兴县绅徐树兰和绍兴知府熊起磻创办的一所新式学校,蔡元培1898年12月担任总理(校长)后,其一就是聘请马用锡、薛炳、戴儒珍、杜炜孙等绍兴“极一时之选”的人为教员;其二就是加强图书资料建设,1899年3月,设立“养新书藏”图书馆,亲自制订《绍郡中西学堂借书略例》,规定校外凡助银10元以上者允许1人借书,50元以上者允许4人借书,并用捐助的资金购置各类图书,这种捐资赠书、开门办馆的方法是蔡元培筹办图书馆的第一次尝试,取得了较大成功。“养新书藏”很快成为当时绍兴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在马神庙旧址的图书只有十多万册,并且多为线装古籍[1]。蔡元培主持北大后,首先确立“采购新书”以适应“世界之学术,日新月异”的购书原则,同时还“身体力行”做了以下具体工作:第一,将自己的讲义费悉数拨归图书馆以购买书籍;第二,充分利用出国的机会在华侨中募集资金,在1920年11月至1921年9月赴欧美考察教育之际,他曾数次在纽约和檀香山募资购买图书;第三,动员教职工和社会人士捐款捐书,他曾号召北大全体教职工捐出课期内一个月薪水给图书馆购买资料。 1.2身体力行为图书馆馆舍建设奔走 在近代中国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中,北大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薛仙舟图书馆等许多 研究成果之一。 图书馆的建成都得益于蔡元培的大力支持。1921年9月蔡元培在北大欢迎其考察欧美教育回国大会上说:“图书馆捐款的事,在美国的北大同学,很肯尽力。但现在还无成效,我想能捐到几十万,第一要紧,就是建筑图书馆的新房子,以能免火险为主。”[2]1935年8月,北大新馆落成,与蔡元培先生早期的努力推动工作密不可分。北平图书馆前身是1909年兴建的京师图书馆,位于什刹海广化寺,1917年移址方家胡同的国子监南学旧址。方家胡同的馆舍拥挤并且藏书不便,在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时,陈垣、马裕藻、马衡、陈懋治、黄世晖等致函蔡元培,请求将中南海居仁堂拨归北平图书馆。居仁堂是慈禧太后躲避八国联军后回北京修建的新建筑,许多单位都想得到,蔡元培关心图书馆事业,毅然将居仁堂拨归北平图书馆[3]。北平图书馆后来的新馆舍,也是在蔡元培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时筹划建成的,馆舍建设从1928年9月破土动工,至1931年6月建成,历时两年零九个月,新馆落成之际,蔡元培专程从上海赶来主持落成典礼,并撰写《国立北平图书馆记》。 1.3不遗余力保护图书馆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蔡元培为保护商务印书馆、北平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做了大量的工作。 蔡元培与商务印书馆的友谊始于南洋公学时期,1901年10月,蔡元培与好友张元济创办《开先报》,后又选录梁启超等“当世名士”的译文编订《文变》,均由印书馆出版,1902年蔡元培还应邀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4]。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商务印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图书资料面临日本侵略者的焚烧掠夺。蔡元培、袁同礼随即选派北平图书馆职员前往上海保护那里所藏的善本,同时致电国际联盟和文化名人,吁请他们制止日本的野蛮行为[5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