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二】第20课 俗世奇人.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课 俗世奇人 教案 教学目的: 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水平。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学生分组自学) 自学任务: 第一组: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发言提纲。 第二组:利用课文的语言特点把 “泥人张”“快嘴杨巴”的故事改编成群口相声的形式,实行表演,要突出各自的“奇”妙之处。单口相声 相声中的一种形式,一个人说称为单口相声,两个人为对口相声,三个人以上为群口相声 。 第三组:品味语言,理解含义,推敲朗读。 第四组:展示你的一技之长。如:画画;剪纸、折纸之类的小手工;口技、垫球等绝活…… 二、课堂学习(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谁来谈谈对书名的理解? ————大众的、百姓的生活世界;市井里巷中的奇人高手。 历来人们都喜欢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凡夫俗子呢?第一组的同学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了很多资料,请他们来谈谈。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实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很多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动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俗世奇人》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 “好嘴杨巴”“苏七块”等。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第二组同学用曲艺的形式给我们讲述 “泥人张” “好嘴杨巴”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各自“奇”在何处。(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这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是存有的。就我们同学中也有一技之长的人。有请第四组展示他们的绝活。 3.教师点拨: 课文里的故事,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但是“功夫深”这三个字不但仅指为此花去的时间,它还涵盖了意志品德。记得,有位画家曾说过:比技艺,最终是比人品。那么,“快嘴杨巴”“泥人张”的人格魅力何在呢?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所以说,伟人名人固然辉煌夺目,但凡夫俗子也不乏其巧妙绝伦;“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好嘴杨巴”聪明机智,巧于辞令。 4.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品味语言、朗读课文的成果。 首先,由小组代表范读揣摩的语段,再谈谈处理的理由。 其次,老师出示语段,请他们标出重音,读出语气语调,再说说为什么。 (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3)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4)重音在“泥人张”和“差”上,用夸张的语气表示对泥人张的称赞。 (5)重音在第二个“找”字上,以回敬海张五的挑衅行为。 (6)、此句句式整齐,每句押韵,且短句的字数逐步增多,在意思表达上有推动的效果。 5.齐读以上例句,读出语气语调。 (三)探究课文 1、“好嘴杨巴”中作者为何不详写有着绝技的杨七而是重点写杨巴? 因为作者的落脚点显然不在于对技艺的肯定和赞扬上,他理解到,在竞争激烈的天津卫码头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生意经已经过时了,所以他笔锋一转,以“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所以作者重点写杨巴。 2、如何看待杨巴的圆滑、精于世故? 旧社会民间艺人处在社会的底层,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 3、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话“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

文档评论(0)

153****0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