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docx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doc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甌第 T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 相关读物1 孟子见梁惠王 资料助读初识文本 //////^^作才么%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 邹城东南)人。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 散文集。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第9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 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 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中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 教之典范。 第9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 4 4 //////^ 孝圍沁/////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 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 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决心重振旗鼓, 东山再起。于是,约在公元前321—前320年,梁惠王“卑词厚币 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六十岁左右 的孟子,率领门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 公下》)浩浩荡荡来到魏国。 第9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 梁惠王见到孟子劈口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 国乎? ”而孟子游说的目的是要推行仁政,仁政以"义”为思想 基础,而梁惠王讲利,两种思想针锋相对。因此,面对梁惠王的 提问,孟子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从《孟子》的记载看,孟子以尖锐的言辞抨击了 魏国的政治,在梁惠王面前表现了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孟子对梁 惠王的评论是:这是一位“糜烂其民”的“不仁者”(《孟子•尽 心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 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 作。其具体内容如下: ⑴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把人民放在第 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 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 权。至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 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 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2)孟子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 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 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另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 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 近、服侍统治者。 第9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 第9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 4 4 (3)孟子道德伦理 31!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认 31! 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 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 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 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 ■ 么么杷懾盘蛍//〃〃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 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略。文中的孟 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了 “利”的内涵,扩大了 “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 “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 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 “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 “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 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 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 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 个施行“仁义”的国家, 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 古文今译疏通语篇 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 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 有以:有……的方法。以:连词,表 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 ” 有以:有……的方法。以:连词,表 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 ” L目的。利:使动用法,使……得利。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谈'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王说“凭什么来使我的国家得利?、大夫说“凭什么来使我的封地得利?, :讎 :讎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 第9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 征利, 士、庶人说“凭什么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7****5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