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docx

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 动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二十 年来学界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具体区分了不同的研究阶段所具有的研究特点及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的研究热点和焦点问 题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研究阶段/主要成果/研究热点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 曾经兴起过一场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大规模的乡村社会建设运动。但由于种种社会或政治原因,这一持续十余年之久,波及中国中东部广大地区,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建国后很长时期里鲜有系统客观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关注这场运动的主要发起和领导者梁漱溟和晏阳初及他们在山东邹平和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近年来,学术界对整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本文试图对近二十年来学界在乡村建设运动 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一、研究阶段 第一个阶段: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期,对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编辑出版。 第二阶段: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 中期,较为宏观的初步研究。 第三阶段: 90 年代末至今,多角度、多学科地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一)再现和重审乡村建设运动 这类研究主要通过对梁漱溟、 晏阳初等代表人物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活动的重现, 来重新审视乡村建设活动的思想理论及成效。朱汉国 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 、马勇的《梁漱溟评传》 、宋恩荣等的《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 、詹一之等的《一项为和平与发展奠基工程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评价》、屠茂芹的《梁漱溟在山东做的实验》以及杨雅彬在《近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的相关章节对梁漱溟开展乡村建设旨趣、思想基础、具体方案及乡村建设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再现和评论。旅美华人、历史学家吴湘湘著的《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一书,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史笔,勾画了晏阳初 60 年间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伟大实践。吴洪成的《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一文也再现了晏阳初在定县乡村开展平民教育实验的史实,并对其进行了历史的评价及理论反思。此外,陈晓华的《卢作孚的乡村教育思想》 ,王安平 的《卢作孚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述论》 ,刘重来的《中国近代西部 “乡村城市化 ”的成功尝试 ——论卢作孚创建北碚城的思想与实践》等文章分别对卢作孚的 乡村教育思想、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等进行了详细的 叙述和评论。而郑大华的《民国乡村 建设运动》一书研究了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过 程和两种乡村建设思想,具体考察了定县、邹平、无 锡和徐公桥、乌江、镇平及江宁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 并围绕乡村建设运动的性质、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和 乡村建设运动的成败得失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李得全 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 景探析》则以福建乡村建设的史实为基础,探讨了福 建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农村经济衰落的 基本原因。这些研究成果为学术界全面认识和了解整 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学术界对乡村建设理论和实验成效的评价来看,绝 大多数学者都是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他们对乡村建 设的肯定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三类: 第三类是 “成 败不定 ”。对乡村建设的成效评价除上述两种立场外, 还有少数学者认为,乡村建设运动不能说是失败的, 也不能说是成功的。温铁军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 服务中心举办的 “中国大陆乡村建设 ”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提出,中国大陆的乡村建设 “不能说失败,但也不 能说成功 ”。“我们不能说它失败了,因为它的条件变 化了 ”。但 “为什么它不起作用呢 ?因为土地革命战争 胜利以后,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了,土地平均分配了,政权民主化了,所有这些目标都实现了,为什么还要搞乡村建设运动,没必要了。晏阳初的那个乡村建设学院就挪到菲律宾去了,其他没有搞土地革命的一些国家要继续接受训练。这些说明,中国的乡 村建设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6]。 (二)对乡村 建设运动不同派别模式及思想理论的比较研究 学术界根据背景和动机的差异,从庞杂的乡村建设运动的队伍中归纳概括出了许多乡建模式或派别,其中比较 著名的有:王鸿一的 “村治派 ”、米迪刚的 “中华报派 ”、晏阳初的 “平民教育派 ”、黄炎培的 “职业教育派 ”、陶行知的 “教育改进派 ”、梁漱溟的 “乡建派 ”和卢作孚“经济建设派 ”等等,同时,对他们的乡建模式形成的 文化理论背景、目标及所依赖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和研 究。他们认为,村治派是中华报派改 “头”换“面”而来 的。所谓改 “头”,是指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村治派对中 华报派的政治主张进行了新的包装;所谓换 “面 ”,是 指村治派除原中华报派主要成员外,又增加了不少新 面孔,其中梁漱溟、吕振

文档评论(0)

137****0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