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案6篇_教学资源完整版.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山子传教案》 方山子传教案(一) :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潜力目标:理传主事迹,抓传主形象 知识目标:疏通文意 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和传主的精神世界。二、课型、课时 1、课型:新知教学课 2、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感悟情怀。 四、学情分析 本课文安排在高二上学期的。高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就应没有问题,能够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课上再总结人物特点,是理解延伸的基础。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苏轼的情怀也难以共鸣,教师要在情感态度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陈季常和自己身世的共鸣,也能联系现实生活对人与人交往、交流、沟通方面有自己的认识。 五、目标分析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高中学段选修课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之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构成必须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苏轼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一生经历宦海沉浮坎坷多难,但他没有沉沦,永久持续着对完美未来的憧憬,以乐观豁达、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来应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其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方式可谓蕴含着其熠煜闪 灼魔力。《方山子传》 是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透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透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 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抒发对人生的透彻感悟,管中窥豹的略见其智者仁人的聪明睿智。能够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潜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潜力。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文 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以求到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感共鸣作用。情感是这篇文章最意味无穷、耐人寻味之处,也是语文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真情实感的根本。文中描述的陈季常是作者志同道合的好友,苏轼无法摆脱的现实生活的羁绊,向往陈季常的生活 状态。完美的情感能够充实和丰富我们的人生。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可见真切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刻地体悟人生的况味,也就应成为教学目的。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网络行走,常见呵呵二字。论坛灌水, QQ聊天,博客留言,出没在不同场合的这个语气叠词,能够是率性默许,能够是保留意见,能够是偶逢 知己时的会心一笑,能够是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如此方便快捷物美价廉,堪 称网络时代居家旅行回贴聊天之必备良品。但是谁能想到呢,早在 900 多年前,就有人如你我这样,时不时漫不经心留下呵呵二字。如今越过时空相见,方知这 呵呵二字的先祖竟然就是苏东坡。比如他给因河东狮吼出名的陈季常写信: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爽,写词只是小意思。而这个陈季常就是我们这天的主人公――方山子。 (一)、预习认标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透过检测预习成果,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 。 预习检测(教师透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为学生预习指明了方向,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资料。见导学案) (二)、观察学习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点拨、评价) 1)比较方山子前后迥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探索方山子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到了穷山中呢?是像苏轼那样被贬到那里的吗? 明确:不是,是他自己皆弃不取,独来群山中的。 是他无缘无故放弃了那一份通俗好处上的闪亮人生吗?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他的人生不遇是因为他没有才干吗? 明确:闾里皆宗之,折节读书,自谓一世豪世。文武全才。 方山子人生不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朝廷腐败,政治黑暗。 当朝廷腐败,人生不遇一般人会做出怎样的选取?陈季常呢? 明确:随波逐流,曲意逢迎,谋求富贵。坚持自我,做官场的异类,身世浮沉。陈季常远离官场,洁身自好。 总结:透过一系列问题及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但过什么样的生活最终还是自我的抉择。 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扬起波,于是毅然弃俗世中熙熙攘攘的显闻、富乐,选取回归自然、回归心灵,回归生命本身。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 2)透过苏轼的生花妙笔我们走进了陈季常的跌宕人生,大家想一想东坡居 士交游甚广,一生写过 11 篇人物传记,却只有 2 篇是写同时代的人,其中一个就是陈季常,为什么偏偏选中遗世独立的方山子来立传? 明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传主身上有令作者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曾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十九年后的偶遇更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了解一个古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他的作品,所谓言为心声,我们回忆一 下学过的东坡的作品, 结合你了解的东坡, 看看他是不是真的跟陈季常志同道合。 (温故知新

文档评论(0)

150****20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