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沙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基金项目:湖南省建设厅科技项目;长沙市计划信息服务中心科技项目[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湖南省建设厅科技项目;长沙市计划信息服务中心科技项目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文件标识码]
收稿日期:
邓凌云2,尹长林1,,2,游胜景2
(1. 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长沙市计划信息服务中心,湖南 长沙410013)
[摘要] 本文以长沙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对长沙古代、近代和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行了研究,并寻求其演变规律。
[关键词] 长沙;空间形态;演进
Study on Changsha Urban Morphology Evolution
YIN Changlin DENG Lingyun YOU Sheng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ngsha urban morphology, studys on the evlolution of various historical phases, and discusses the disciplinarian of it.
KEYWORDS: Changsha; morplology; evolution
春秋中叶,楚国在南方崛起,至战国时期,长沙属黔中郡,已是楚国军事重镇和关键粮食产地。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秦设置长沙郡,为全国36郡之一,辖今湖南全境及贵州东部,郡治临湘(隋更名为长沙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汉封吴芮为长沙王,立长沙国,辖长沙、豫章、桂林、南海及象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复长沙郡,辖10县。康熙三年(1664),湖广开始分治,湖南布政使司,偏沉巡抚抚署由沉州迁长沙,改称湖南省,省治、府治、县治同在长沙。19,湖南全部督府裁善化县并入长沙县,19撤长沙府,1933年市县分治,设长沙市定为省会。
1 长沙城市空间形态时空演化过程划分
据长沙城市计划特点,结合长沙社会政治变革,将长沙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古代(19前)、近代(19世纪末~1949)和现代(1949~)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古代长沙城市空间形态(春秋~1904)
此阶段长沙缓慢发展,逐步形成城市。
第二阶段:近代长沙城市空间形态(1904~1949)
外商资本涌入长沙,带动长沙经济发展,长沙设市,逐步开始进行城市计划。
第三阶段:现代长沙城市空间形态(1949~至今)
新中国成立,城市发展较为快速,城市计划兴起,引导长沙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2古代长沙城市空间形态
长沙地域建城史能够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至今已经有二千六百年历史了。
公元前600多年,长沙成为楚南重镇。据现今考古发掘资料,战国长沙楚城位置,大
约西自今太平街,东至今黄兴路,南至坡子街,北至今五一西路周围,东西长约680米,南北宽约580米(见图1-1)。汉高祖五年(前202),长沙成为汉藩王全部,长沙王吴芮在楚城基础尚修建王城。南城垣在今樊西巷稍南,北城垣在今五一路和中山路之间,西至今福胜街,东至今落星田、东庆街一带,略呈方形(见图1-2)。唐代,长沙城在六朝基础上有所发展,西至今小西门、大西门周围,南至今南门口,东至今小吴门,浏阳门一带,北约在今司马桥东西一线。五代时期,城区基础如隋、唐规模,有城门6座:南有碧湘门(今南门口),北有长乐门(约今六堆子),西有济川门(大西门)、清泰门,东有浏阳门、醴陵门(见图1-3)。长沙城发展到宋代,格局已完全确定,其南起城南路,北至湘春路,东枕龙伏山,西临湘川,整个城市负山面江,直到民国初年拆除城墙时,虽屡经兴废,但范围基础没有改变,只是不停加固和完善。即使,这一时期城市范围扩大了不少,但关键街市仍集中在西半城,尤其是集中在德润门、驿步门、永丰街、万寿街、万福街、西长街、太平街、三泰街、坡子街一带老商贸区。这一区域之所以街市纵横,商贸活跃,人口集中,和靠近德润门、驿步门、潮宗门、通货门等水运码头不无关系,因为码头近,起运卸货方便,有利于商品货物聚散。元军攻占长沙时城垣被夷为平地,至元十四年(1277)方修土城。明洪武五年(1377),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将土城改石基砖砌。“周长二千六百三十九丈五尺”,设城门9座:东为浏阳、小吴门,西为临湘、德润、潮宗、通泰门,南为黄道门,北为湘春、新开门。各门全部有门楼。其外围辟护城河,建有清泰桥等桥梁。清顺治十十二个月(1654),洪承畴加固城垣。至清末,相继增辟经武门、福星门、太平门、学宫门,连同原有共13门(见图1-4)。
中国古代城市计划关键受两种思想影响,一个来自《周礼.考工记》中礼制思想,另一个来自《管子》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思想。长沙古代城市计划就是在这两种思想共同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