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影像采集 互动体验中心 270景泰蓝制作技艺 —历史由来.doc

非遗影像采集 互动体验中心 270景泰蓝制作技艺 —历史由来.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景泰蓝制作技艺?—历史由来 2015-07-15段岩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 图1明代景泰蓝——盖碗 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属于金属工艺与珐琅工艺的复合工艺品,其全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之为“景泰蓝”,原因是在于明朝的景泰年间(1450-1457),这项工艺已经很成熟,其形制、纹饰、釉色等方面都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如天蓝、钴蓝、以及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均用来做底色,形成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给人以高贵华美的艺术享受,故而被称之为“景泰蓝”。 景泰蓝制作工艺复杂,原料贵重, 生产成本高,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严格,其自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被皇家所垄断。作为景泰蓝工艺主要的发祥地和最为重要的产地,明代的御用监和清代的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 北京景泰蓝工艺最初的兴盛是在元末明初,至明代,北京的景泰蓝工艺已经趋于成熟。明代景泰蓝多为紫铜胎,铜质较好,体略显厚重,仿古造型多,色彩深沉而逼真。此时期的丝较粗,釉上砂眼较多。经过明代,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走向了成熟,以其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清代是景泰蓝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清初景泰蓝工艺缺乏独创性,清中后期,景泰蓝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时制品造型丰富,图案花纹富于变化,掐丝技术达到了空前的匀称精美。色彩丰富,整体趋向精美细秀。风格上不仅继承发展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也开始转变为纤巧绮丽,富贵奢华,清乾隆时期是清代掐丝珐琅的鼎盛时期。 图2清代景泰蓝——珐琅掐丝高脚水果碗 清嘉庆初期,景泰蓝生产趋向衰落,但此时,景泰蓝工艺品鲜明的民族风格开始引起西方人的注意,并得到了他们的青睐,景泰蓝的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1904年,老天利制作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1915年又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获一等奖,自此,北京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振。 景泰蓝工艺的再次发展还要感谢民国时期才女林徽因,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在1951年林徽因组建了景泰蓝挽救小组,一步一步的恢复了铜胎掐丝珐琅的108道工序,使景泰蓝走上了一条繁荣之路。可以说林徽因对于景泰蓝有着再生之恩。2006年,景泰蓝工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产生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方面的优秀传统为一体的一种精美工艺品。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促进了景泰蓝民族风格的形成。景泰蓝继承并汲取了青铜艺术、金银错镶嵌艺术、陶瓷、织锦刺绣艺术的精华,构成了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