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第一批外交使臣译诗中的“新诗”因素.docxVIP

中国近代第一批外交使臣译诗中的“新诗”因素.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第一批外交使臣译诗中的“新诗”因素 关键词:外国诗译介;“新诗”因素;张德彝;中国诗歌 摘要:外国诗歌的译介对中国新诗的产生起到了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鲜为人知的中国近代第一批外交使臣“张德彝”们所做的前期诗歌译介工作,对后世中国新诗的萌发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借鉴经验。借助英诗汉译,早期诗歌的译者们对相应诗式诗形的寻求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汉语诗歌传统中可用的资源;其译诗本身也成为一种准创作,在不少方面成为新诗创作的萌芽和先声。 中图分类号:H0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XX)06-0060-06 近代以来,西力东侵,西学东渐。在此大变局中,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社会各领域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嬗变和转型。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西学对中国文学的强烈冲击与中国文学自身的创造性转化这两种共同力量,推动着中国古典文学逐步走向近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外国文学的译介起到了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 一般认为,近现代西方文学的东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来自西方传教士的译介(主要是圣经文学),二是中国留学生从欧美(部分取道东洋)带回先进的文化。其实还有一个被淡忘的渠道——“早期走出国门的使外人员和一部分民间文化使者的传播”]。在此,本文就以张德彝为主要例子进行阐述。 一、无意插柳:西诗汉译累积“新诗”质素 历史通常由偶然和必然组成,在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隐藏着一些暗中起作用的因素,其中包含着不公平”,而历史和文学历史通常是“由公平和不公平共同构成”的。有些文学作品和文学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通常是追述的、后设的,因而不免掺入许多后人的功利动机,其中的凸显与遮蔽也就难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在文学发展史及翻译文学史上几乎被完全淡忘的中国近代第一批外交使臣(以张德彝为代表)所做的前期译介工作,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的借鉴意义作一番梳理和复位,就很有必要了。 除了因“文以人传”而较为知名的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曾纪泽的《使西日记》外,记录国人更早期的旅外行踪的还有容闳的《西学东渐记》、林铖的《西海纪游草》、斌椿的《乘槎笔记》、张德彝的《航海述奇》系列(包括《欧美环游记(再述奇)》、《航海三述奇》……《航海八述奇》)以及李圭和谷及世的《环游地球新录》(一百多年前的友好访美记录,参加费城万国博览会的详情)等等。这些中国近代早期跨出国门的官员、文人的传记、日记、游记,包含了众多反映异国情景的诗作,也有不少西方诗歌或诗歌片断的译介。这些早期译诗除了能作为窥视西诗景观的窗口外,也在翻译的对话中(原文本是中国译者与外国作者对话的平台,翻译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而译本是译者和作者——同时也是两种文化对话的结果),以中国传统的诗式,输入了不少西方诗质,为中国新诗的发生积累了渐变的最基础的质素和准创作经验。 下面通过考察荣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多个“第一”的张德彝的《航海述奇》系列出游日记(总数达一百多万字,本文主要分析前两种即《航海述奇》及《欧美环游记(再述奇)》)里对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的关注和比较,尤其是对西方诗歌的译介,并结合他同时期的诗歌创作来探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诗人、诗作的影响。 同治五年(1866年),张德彝(1847—1919)等三位同文馆学生随清朝官员斌椿父子组成中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派往欧洲的访问使团出游欧洲,从3月6日至5月2日,在欧洲旅行游览了一百一十天,先后游历了法、英、比、荷、酣博尔(汉堡)、丹尼(丹麦)、布鲁斯(普鲁士)等十个国家。虽说是走马观花,却也饱览了异邦风物,并记下大量的观感材料,其中使团成员的日记、游记中不乏翻译介绍异国的诗文。张德彝在“五月初十”的日记里便记录了访问使团一行在英国上峰岭北林村包腊家看众女孩表演射箭等游戏时的情景。紧接着又叙述:“又众人在树下互相跳舞,鼓琴作歌,乐甚。末有四童女相随,转圈排势,以手提裙兜,作种种之状而歌”。张德彝还详细记下了这首英文歌谣的汉译。其译文为: 你可知?你可知? 如何种?如何种? 随我来,随我来。 大家种,大家种。 他还点明“此盖童曲也”,“按英文还汉音”则是“顿攸奴欧?顿攸奴欧?好都搜?好都搜?佛娄密,佛娄密。类得搜,类得搜”。“歌毕,众皆击掌称妙”。笔者根据以上汉译诗句的音义提示,现回译成英文,应该是: Do you know, Do you know, How to sow? Holy to sow? Follow me, Follow me. Let us sow, Let us sow. 这是一首歌谣,是最早由中国人翻译介绍进来的诗歌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