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高品质版.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导学案 黑河市第五中学 夏冬玲 学习目标: 1、 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理解“木”与“树” ,“树叶”与“木叶” ,“落木”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的 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 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 手的写法 教学分析:本课作者从“木叶”说起谈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注意读出诗歌概念后的意味,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真正读进去,并不是一篇十分难于理解的课文,关键在于引导,问题的科学设置。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 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 》,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2、【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补充: “清华园四大剑客” “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 【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3、【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略) 二、 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基础自测】 (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袅袅 柳恽 沈佺期 .. . . 传诵 传颂 ;洗练 ;不落于言筌者 疏朗 万应锭 2、【积累名句】 (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 灼灼月中华 ⑤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3、【阅读文本 整体把握】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 ”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 法?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板 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 1~3 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 ( 4~6 段)说明“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即 “含有落叶的因素” ,“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 7 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 析段研句 突破重难(点) 【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 按字义分析, “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 用“树叶”呢? ② 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③ 说说“树叶”与“木叶” 、“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 ② 树 木 艺术特征 繁茂的枝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叶 黄色、干燥的质感 枝叶的绿 色 枝干褐绿 色 意思情味 饱满 疏朗 适用场合 满树叶子 秋风叶落 吹动,浓阴 密密层层 ①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 尽管“木” 与“树” 含义差不多, 但人们由 “木” 和“树” 这两个字所产生的 联想 却很不相同。 ①“木” →(潜在的形象) 木头、木料、 木板→ (联 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 ≠离人游子的愁绪。 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 (木叶)而不用“树” (树叶) ③“树叶”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 阴的 想。因此“ 叶”可 化 “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 ” “木料”“木板” 的影子,使人常想起 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文档评论(0)

137****0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