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习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鉴赏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 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熟悉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 (1898 - 1948), 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 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 第 1 页 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扬州人。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 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二、了解背景(论世) 1927 年 7 月,蒋介 * 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 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 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 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 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 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 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 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 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 第 2 页 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 于 1925 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三、学生朗诵,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字词(见教材) 四、理出心情(披情)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文章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教学过程】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一、鉴赏第四段 第 3 页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二、鉴赏第五段 读这一段, 思考为了表现月色, 作者写了月下哪些景物。三、鉴赏第六段 读这一段,思考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那些景物: 四、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五、巩固练习 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文章剩余部分及叠词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强化通感 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 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是互通的。 如“荷香” (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 二、鉴赏文章剩余部分 1、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想起采 莲的事情 ? 第 4 页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 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采莲赋》参考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 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 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 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 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 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2、第十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 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 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 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 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 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 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

文档评论(0)

158****38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