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雪》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雪》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感受语言美; 2.勾画描写江南雪和北方雪的语句,能准确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把握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领悟本文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品味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预习,扫除阅读障碍; 2.搜集关于《野草》及《雪》的写作背景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看到我手中的这根粉笔,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本来就是一根普通的粉笔,经过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它竟然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笔了。其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某些自然景物也会超脱固有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意味。当然,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被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刚刚我们对粉笔的认识。再比如自然界中的“雪”,在被贬的柳宗元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幽冷孤寂的心态,而在盛唐岑参笔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雪》一文,探讨一下作为文学战线上的革命斗士——鲁迅借助“雪”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找出描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2.检查听读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词。 处子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 指名读音 (2)明确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1.赏读“江南的雪” (1)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滋润美艳”“青春的气息”“处子的皮肤”“闹”等词句,从而为体会江南雪的特点做好铺垫)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 (2)指导朗读。(语气温婉)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读 (3)设问:江南雪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词句品评,明确江南雪的特点 (投影)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2.赏读“朔方的雪” (1)要求勾画出描写“朔方的雪”的词语。 (2)交流,明确。 (投影)如粉如沙 朔方的雪蓬勃纷飞 升腾闪烁 (3)指导朗读。(语气异常刚劲、果决) 学生练读。 指名读,点评。 齐读。(定要读出气势) (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呢?请用“尽管,但是”来表达。 学生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把握描写雪罗汉时的情感变化。关注转折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 3.设疑:鲁迅为什么要把南方的雪写得那样优美,而又把北方的雪写得如此富有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精神呢? 启发:了解艺术形象的寓意可以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 (投影出示:《雪》写作背景) 学生讨论明确课文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生华) 板书:江南的雪——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朔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4.结合全文,理解关键性句子 (投影出示)“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学生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突破此句。 (赞美坚守自我、完全献身、坚强奋斗的精神。学生把握语句意向即可) 四、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2.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野草》中的《秋夜》。感受自然景物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2.搜集写“雪”的诗句,品评诗人透露的思想感情。 (设计目的:课堂上教师渗透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体验。这样,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了课标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充分预习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们心中已经拥有自己的尚未诉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历史之间等多个维度展开的。因为我力主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对话带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效果分析 应该说《雪》一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料的要好。课后老师们的反应,让我感觉到大家对新课程及其带来的一些新思想、新实践也多了理解与宽容,多了跃跃欲试的期待。 近年来我从“对话生成”和“文本解读”这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前者的涵义包括“有方向但不预设‘目的地’的对话”、“临时性共识”、“理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