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访报道在专业报纸的多角度呈现.docxVIP

艺术专访报道在专业报纸的多角度呈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专访报道在专业报纸的多角度呈现 王梅芳 【摘 要】文化名人名家,是一个时代的佼佼者,也是读者重点关注的对象。记者都想通过名人名家新闻来引发读者的关注,提高媒体的吸引力。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总结出艺术专访报道在专业报纸的多角度呈现方式。 【关键词】专业报纸 名人名家 采访角度 《辽宁老年报》是专业报,8开,刊发的报道篇幅较小,在800字左右,版面内容多涉及与老年人相关的政策资讯、健康、养生、历史知识等,没有艺术专访及艺术赏析版面。这些年书画热,书画界的名人尤其引人注目,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从报纸出版单位角度说,报纸刊登书画名人相关内容,会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提升媒体品牌的影响力;从记者自身的角度来说,也会提高写作者的知名度。 记者采写名人专访报道时,应避免对艺术家成就的过多铺陈,创新角度,挖掘名人成长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具有个性化,但与时代紧密相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凝结着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很容易引起老年读者的共鸣。把这些故事写成千字左右的小文章,被访问的人谈得轻松,记者写得不累,读者看着有用。 下面把艺术专访报道在专业报纸多角度呈现的具体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健康养生角度 书画艺术界的名人长寿的不少,这正与《辽宁老年报》目标读者所关注的内容一致。所以,对于年岁较高的名人,可以从健康养生的角度挖掘这些名人的长寿秘籍。 比如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老画家徐甲英,今年87岁,身体状况非常好。虽然年过八旬,基本不用吃药。而且每天坚持画画,经常出席各种书画展览,讲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他说他想活到茶寿,就是108岁。谈起长寿秘诀,徐老说:“保持快乐的心情是健康长寿最基本的条件。”可是,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快乐?遇到闹心事儿怎么办?他说:“我也会遇到闹心事儿,但是,我都对自己说拉倒吧。这样自己就不再烦恼了,该干嘛干嘛。”豁达、乐观的心态是徐老保持健康长寿的秘诀,这篇专访刊发在《辽宁老年报》的“益寿养生”栏目,给很多人带来启示。 宋惠民先生是鲁迅美术学院的老院长,今年83岁,身体状况也非常好,在无锡举办了“诗境花语”宋惠民、陈桂芝伉俪作品展。笔者采访他的时候,也是从长寿角度切入。宋惠民说:“我在生活中比较注意饮食的营养,我用莲子、百合、茯苓、大黑豆、花生米、白萝卜、姜末熬成粥,作为辅食,和老伴喝了20多年了,觉得不错。”笔者以《大学校长的營养粥》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考古学家冯永谦今年85岁,每天整理考古资料,时而长途跋涉出考古现场。他的健康长寿法与徐老、宋老比较相似,遇事既想得开,也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 二、名人轶事角度 画家徐甲英小时候在普兰店乡下做火药枪被父亲夸赞:这小子真行。在访谈中了解到这个素材后,笔者采写了《这小子真行》,刊发在《辽宁老年报》的“往事写真”栏目。 宋惠民是中国全景画的发轫者,他带领9位画家画了中国第一幅全景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在他之前,国人甚至不知道全景画是什么东西,笔者为此写了报道《宋惠民开了中国全景画的先河》,之后,又陆续写了宋惠民先生鲜为人知的小趣事,其中《宋惠民请国家评委吃冰棍儿》这篇报道引发热烈反响,被“今日头条”转载。 笔者采写了考古学家冯永谦勘探、挖掘辽宁九门口长城和丹东虎山长城的故事,文章在《辽宁老年报》发表后,又被光明网转载。随后,笔者又写了《冯永谦抄书60载》,讲述了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从图书馆借书,回来自己手工抄写,作为日后的考古参考资料。这一抄书习惯,冯老坚持了60年,抄写的手稿摞起来比他自己个头都高,文章见报之后,被人民网转载。 国画家王义胜出生在辽南乡下,来沈阳考鲁美的时候甚至没有绘画铅笔,靠借来的一支绘画铅笔考上了鲁美,终成一代大家。笔者就此写成《借一根铅笔考鲁美》,发在“往事写真”栏目。 像徐甲英、宋惠民、冯永谦、王义胜等老一辈文化名人,他们身上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是新闻的富矿。只要找准角度,就会呈现出珍宝。 三、老年学堂角度 笔者采写的画家徐甲英关于绘画的小技法《画中国画如何上色》,发在《辽宁老年报》的“老年学堂”栏目上,成为书画爱好者的“教案”。 《辽宁老年报》“老年学堂”从绘画、书法的技法入手,本着“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宗旨,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开展一些文化、技能知识的讲座,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圆他们年轻时代未能实现的人生梦想,对老年人本身和社会多有裨益。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张晖在画大写意花鸟和动物上很有建树,报社邀请他为《辽宁老年报》的读者讲绘画技法,很受欢迎。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