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趾瓜瓞俎豆馨香.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麟趾瓜瓞俎豆馨香 【摘 要】《诗经》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诗经文化已是一种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和灵魂深处。在鄂西北房县,诗经文化的传承却显得尤为突出,其传承的方式多样,传承的载体多元,传承的意义深远。 【关键词】诗经文化;房县;传承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52-02 一、已知的传承方式 《诗经》是在西周时期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文化已是一种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和灵魂深处。虽然与诗经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华夏大地上并不鲜见,但在鄂西北房县,却显得尤为突出: 一、据《房县志》[1]“大事记”中记载:“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封尹吉甫为太师(房陵人)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 也就是说,作为一位周朝的太师,封地在房县(古称房陵),死后葬在房县,房县也有后人用来祭拜他的宗祠。 二、大量带有诗经原文的民歌至今仍然在世代传唱。 民歌王邓发鼎,名歌手胡元炳、康桂春、朱齐全、吴高星、吴高月、陈远翠等七人是目前房县最活跃的名歌手,他们演唱的《关关雎鸠往前走》《桃夭》等民歌中含有大量诗经原句——“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这七人中,前两位与后五位还存在师徒关系。 三、三位文化工作者做出了大量贡献 诗经民歌从被发现到被确认,三位辛勤的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一是门古寺镇民歌协会主席张兴成,他共搜集了1万多首;二是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他在一次偶然的采访过程中发现,房县白窝黄堰村村民所唱的山歌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经词句,后来在进一步地挖整整理,发现在房县民间传唱诗经民歌不是偶然现象,随即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大量媒体跟踪报道,后引起半月谈、新华社、央视等媒体注意;三是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他是正式确认诗经民歌的首批专家之一。 四、大量《诗经》中所记录、描述的风俗目前在房县还活生生的存在。 《诗经·召南》里有这样一首民歌《野有死麇》:大意是说某位青年男子如果有了意中人,就在打猎时将打到的猎物用当地的一种野生植物“白茅”包起来送给心上人……房县当地也有这样类似的打猎风俗:如果有年轻小伙在打到猎物后用白茅包裹,见到此景,其他本来要均分猎物的合伙人就会非常爽快地成人之美。可以说“白茅包之”,说的正是房县数千年来的打猎习俗…… 二、尚待挖掘的传承载体 类似这样有关诗经文化的风俗或遗迹,在房县并不鲜见,恕笔者才疏学浅,在此仅表7月,笔者陪同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黄震云教授和十堰民俗学会袁正洪会长在房县博物馆看到的两幅石刻对联。 关于这两副石刻对联,最早被发现是在1月。1月6日,袁正洪与青峰镇副镇长张超、东西店村党支部书记李如清等一行,分别在该村庄的一处老旧四合院和一栋亟待修缮的民居的进门石台阶及房檐下惊奇地发现了两副以《诗经》有关篇章及文字为内容的对联,分别刻在4块石碑上。其中第一幅碑刻有明确的落款时间:乾隆二十四年(距今259年)。请看下图: 其中第一副对联中的“陟岵”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首诗,主表寄托和思念之意;“蓼莪”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主表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哀悼和怀念之情。上联表达了作者事业未成、有负家中父母亲人寄托之意,下联的意思非常清楚:只有不断借吟诵《诗经·小雅·蓼莪》这首诗,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才能用来安抚自己时常惶恐不安的内心。 请看第二副对联:(图略) 上联(对联二):“緜逺歌麟趾瓜瓞(die) 下联(对联二):“云邊(bian)囗俎豆馨香 这副对联上联大致意思为:“通过借引《诗经》中‘麟趾’‘瓜瓞’的绵延和多实来祝福和期望家族人丁兴旺。”下联大致意思为:“通过借引《诗经》中‘俎豆’‘馨香’的庄重和高雅来祝福和期望子孙后代都有好名声。” 请大家注意这两副石刻对联,其中一副的雕刻时间是在乾隆年间,距今二百多年,历史不能说不悠久,但从这一点来说,还仅仅只能证明房县的诗经文化传承历史较久远,还不能说其诗经文化活动的地域独特性,因为也许当时全国都在兴起一股诗经热,都在流行碑刻诗经的活动,只不过房县这一偏僻县城保护得较好而已;但这两副对联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比较有说服力,其发现地点是在乡村小院——既有四合院,又有普通民房,这说明什么?至少能够说明诗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根基很深,传播范围很广,就跟对联一样,不管贫穷贵贱,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国古代尤其在农村,特别期望家里人丁兴旺多子多福,“麟趾、瓜瓞”就是他们最美好的愿望;在解决了繁衍生息香火旺盛的问题以后呢,人们又有了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