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群体的自发、自信与自觉.docxVI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群体的自发、自信与自觉.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群体的自发、自信与自觉 [摘 要]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群体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总体性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民也不断地由同质性群体转变为差异性群体,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他们探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勇敢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的人、财、土地支撑,维护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藩篱,导致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难以获得公平对待。解决农民问题,提高农民地位,要通过城市化让部分农民合理转移出去,积极改造农民群体的局限性,提高农民社会经济地位,让农民自主参与农村各项建设,彰显农民主体意识与地位,唤起农民的自信自觉,让农民农业成为受人尊敬的身份和令人向往的职业。 [关键词] 农民群体;阶层分化;农业社会;城镇化;自发;自信;自觉 [中图分类号]D422 [KG5mm][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8)06-0097-10 [收稿日期]2018-09-03 [基金项目] 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新型智库竞争性项目)“新时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问题研究”(HBSK2018ZDJZ003)。 [作者简介] 李梦竹(1989-),女,湖北宜都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历史悠久且数量庞大的重要的群体之一 [1]。围绕农民学者们进行了诸多研究,整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将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他们的行为与动机,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弱势小农”[2]、恰亚诺夫的“生存小农”[3]、舒尔茨( Schultz) 和波普金( Popkin)的“理性小农”[4-5]、黄宗智的“效用小农”[6]、徐勇与邓大才的“社会化小农”[7-8];二是从特定的角度出发,探讨农民的阶层分化、价值观、生计策略、风俗习惯等[9-14];三是将农民群体进行细分,以其中的小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如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研究他们的留城意愿与城市融入状况[15-17]。 现有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为本研究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发。但整体来看,现有研究视角还比较微观,多是对农民的行为或意愿进行单项研究和深入探讨,且主要是静态角度的分析。事实上,农民在我国不仅是一份职业——从事农业生产,更是在国家户籍政策下生发的一个概念——农村居民。基于此,本文将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节点,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角度对这一群体进行分析,通过梳理他们在国家政策下的流变历程,总结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所作的重要贡献,并提出改善农民身份地位的若干建议,希望通过全面的分析,转变社会大众对农民的刻板印象,理性地认知农民的局限性及其为国家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使农民获得公正的评价和更好的发展。 一、农民演变历程:自发的农民 传统意义上,我们指的农民主要是从阶级角度探讨的,即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对象。直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才摆脱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草根地位,并在政治上成为工人阶级的同盟军,阶级地位显著提升,成了国家的主人。 但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为标志,农民被框上了一套新的身份制度——农业户籍。户籍制度构造了城乡泾渭分明、规则清晰的二元对立关系,形塑了农民与市民两种截然不同、相互隔离的群体身份。正如周作翰所说,造成解放后中国农民不平等地位的渊源,滥觞于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既是中国农民丧失迁徙自由权的标志,也是中国农民平等权利失落的起点[18]。为了配合户籍制度,相应的就业制度、统购统销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等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体制也因此确立,人为地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巨大的鸿沟与分野。如农业人口只能从事农业生产,农民工资待遇低下;除上学、参军等极为有限的机会外,难以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缺乏社会流动机会;也不能享受诸如公费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分配、粮油补贴等社会福利;在政治上被视为落后的,没有给予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参政议政权利;这一身份是世袭的,农民的后代只能当农民。农民被固定在人民公社内部,是共同从事生产劳动的“社员”,这抑制了农民内部的分化,也难以对城乡分野的体系造成冲击。 直到1978年,农村自发地探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起了改革大幕。在“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大包干体制下,国家对农民的管控有所松动,农民在资源配置上获得了相对的自主,拥有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职业的选择权,从依附集体的“社员”转变成为了能够彰显主体性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