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何干之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理论探索.docxVIP

20世纪30年代何干之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理论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30年代何干之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理论探索 摘要:20 世纪30 年代,何干之立足中国内部、结合中国民主革命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的视角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对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革命发展前途等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中共制定新的革命政策和策略,形成科学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理论研究凸显出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和民族意识、浓郁的意识形态话语色彩等特征。 关键词:何干之;新民主主义;中国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6-0104-05 一 何干之(1906-1969) 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20 世纪30 年代是何干之一生中理论著述最丰硕的时期,先后出版了《中国经济读本》、《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后易名为《转变期的中国》)、《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等著作。他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革命发展阶段等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探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作出了科学的论断,为中共制订新的革命政策和策略,形成科学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奠定了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研究史中的重要地位。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政治格局不断变化,何干之秉承儒家的“入世”精神,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关怀,积极探索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双重时代主题。这一时期他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 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和民族意识,以探索民族的历史命运为归宿。他研究和探讨的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性质、社会史问题、中国农村经济性质等重要命题,既是关于中国社会和革命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又是中国共产党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探索中国未来发展前途的重大课题。他的学术研究着眼于中国实际,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因而他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视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选择。他注重从“今天”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一书中特地加上“国防经济”一章,专论这个“今天”的课题。2. 浓郁的意识形态话语色彩,奉唯物史观为圭臬。他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以唯物史观构筑其学术理论体系,因而他的学术研究和理论阐述完全纳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他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阶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亚细亚生产方式”等话语和范畴来研究、分析和注解中国社会和革命中的诸种问题。3. 由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入手,研究中国革命理论问题。他关于革命问题的理论探索牢牢建立在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水准的客观估计的坚实基石之上。德国学者罗梅君指出,“何干之的早期著作主要是关于历史的。但他本人自称是经济学家,因此他十分重视政治经济学问题。”[1]18“在一般的历史著作中,何干之总是赋予由政治经济学决定的社会史观以优先权”[1]43。 二 20 世纪30 年代何干之积极参加了思想文化界关于中国社会和革命诸问题的探讨,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就: (一)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何干之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统一的宏阔视角出发,科学地把握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的变迁,划分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指明了民族和社会解放的方向和路径,向彷徨中的中国人民就“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做了科学有效的解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20 世纪30 年代学者们取得了共识。何干之认为鸦片战争是“新旧中国的转折点”,是八九十年来中国社会一切动乱和变迁的出发点,此后依次相继、环环相扣的洋务运动、戊戌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历次社会变动在路径选择上和社会推动力量上存在着较大差别,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或改良和自下而上的革命,据此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也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鸦片战争失败的后果之一是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在平定内乱之后,封建统治阶级在19 世纪60—90 年代发动了一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但“自强”、“求富”之梦被甲午战争所粉碎,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口号的戊戌维新乘势登上历史舞台,进行体制内的政治改革,仅仅百天即宣告失败。自下而上的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何干之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