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ocxVIP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和社会的有识之士在追求完美的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这种社会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和谐思想;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7-0101-03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和社会的有识之士一直在追求一种完美的理想社会。“天人合一”“大同社会”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人类理想社会的典型代表,它们集中反映了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研究中国思想史中的社会和谐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和谐思想 中国社会和谐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思想也非常活跃,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现象,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了许多追求美好社会的构想。比如,孔子的《礼记·札运篇》中描写了一幅“大同世界”的美好图景;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墨翟及其弟子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兼爱”和“尚同”的理想社会;庄子描绘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美好景象。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时代,人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断追求和向往。东汉的何休在《公羊传》中描绘了一个“太平世”;东晋的鲍敬言描绘了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世界;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宋元之际的思想家邓牧勾划出“至德之世”的“乌托邦”社会;明清思想家黄宗羲设计了君臣平等的理想社会。除了这些知识分子对未来社会做出了许多设想之外,农民在此起彼伏的武装起义中也表现出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东汉张角的“太平道”;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宋代王小波、钟相的农民起义明确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元代红巾军起义的“杀尽不平方太平”;明末李白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割富济贫”,等等。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随着外来思想的影响,中国古老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社会理想学说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创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世界;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太平之世”;孙中山希望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等来建立一个“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民生社会主义”。 从上述中国历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和谐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私有财产,实行财产公有。孔子描绘的“天下为公”的社会就主张社会财富为大家共同所有;墨家设计的“尚同”社会是一个“有财相分”的平等世界;老子所描绘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人垄断劳动成果的太平世界。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中都有“均贫富”、“均田免粮”的字眼。在洪秀全领导建立的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人无私财”的原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每一家的收获,当时主要只有农业的收成,除留下自家的口粮外,一律归人“圣库”。康有为说,“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天下之田地皆为公有,人无得私有而私买卖之”。孙中山主张“平均地权”,使“耕者有其田”,并提出财产公有,“本社会之真理,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而收其利”。 2、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等级的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社会。墨家反对氏族贵族统治,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劳动、不分亲疏、没有压迫,“爱无差等”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等级的“兼爱”世界。公元4世纪的农家学派在实践他们的“神农之教”社会时,人人都从事农业劳动以及打草鞋、织席子等手工业劳动,没有剥削,人人靠自己的劳动维持各自的生活。在晋朝鲍敬言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仙境中,没有皇帝和臣民,没有赋税、徭役,没有剥削、掠夺,人们“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黄宗羲的理想社会中,君王并不尊贵,是一个勤勤恳恳为大家谋福利的人,老百姓是主人,君王是“无权的客人”,实际上就是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等级。在洪秀全的《原道醒世训》一文中,他设计了一个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