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粉”的语义网络构建.docxVIP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粉”的语义网络构建.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粉”的语义网络构建 打开文本图片集 内容摘要:各行各业的发展,对语言都有着不小的冲击力,网络语言是最能体现这种冲击力的地方。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分析“粉”的语义网络的演变,研究发现“粉”主要从本义突显的形状和颜色两方面进行延伸,其新义来源于英译词fans,并在娱乐业、游戏业等产业的推动下,构建起了丰富的词汇体系。 关键词:“粉” 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语义网络 语言是社会的镜像,时代的印记(赵曰超 秦启文 梁芷铭,2013)。语言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语言,尤其是它的词汇结构,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所以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力。当今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网络的大发展,对语言的演变产生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作用力源于如今十分活跃的网民。而新出现的网络词汇,对汉语词语的冲击力是不容小觑的。娱乐业、游戏业等产业的发展,使得“粉丝”团体大增,因此出现了各类的真爱粉、黑粉,使得“粉”的语义网络得到了延伸,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分析“粉”的语义网络的演变。 1.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自上个世纪以来,认知语言学快速发展,探索人类认知方式,并提出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等相关核心理论。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而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赵艳芳 2001:96)。在认知过程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作为认知手段绝不是离散的。相反,二者联系紧密,共同作用,尤其为词汇的历时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认知机制。 1.1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从根本上来说是概念性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其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 Johnson 1980:5)。隐喻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部分投射,将源域的部分结构、内部关系、特性等映射到目标域上,因此通常用于从具体的概念(如空间、物体、容器)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情感)。 认知语言学主张的经验现实主义的哲学观认为,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赵艳芳 2010:6)。人类对世界进行体验感知,范畴化、概念化后用语言进行形式表征。概念隐喻的产生来源于经验基础的促动,是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物理经验决定的(蓝纯 2005:119),因此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 1.2概念转喻 长期以来,转喻也被视为一种修辞格,是人们用某一事物来指代邻近事物的语言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这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和工具,对构建概念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概念转喻(Conceptual Metonymy)是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为同一ICM(Ideal Cognitive Model)内的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不同于隐喻,转喻映射发生在同一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或跨认知域矩阵映射,转喻的功能是突显。概念转喻有部分转喻整体(PART FOR WHOLE)、整体转喻部分(WHOLE FOR PART)、材料转喻物品(MATERIAL FOR OBJECT)等多种形式(Ungerer Schmid, 2006:116)。 在认知语法中,有学者提出词类的转化本质上就是概念转喻(王冬梅2010)。转喻是通过参照点建立与目标体的心理联系,名词转指动词就是以“事物”为参照点来确定目标体“关系”的认知过程。动作和与动作相关的事物处于同一个事件的认知域中,关系密切,因此可以用事物转指动作,也可以用动作转指事物。事物转指动作就是名词动化,动作转指事物就是动词名化。 2.“粉”的本义及延伸 《说文解字》中对“粉”的描述为:“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其本义为涂抹在脸上的东西,指特制的供化妆用的细末,如在香粉、涂脂抹粉等词中,均指古代的化妆品。 2.1形状义延伸 根据化妆用品的细末状,“粉”的语义得到扩大,成为描述事物外形特征的一大分类,粉状与颗粒状、块状、条状等共同构成完整的外形分类系统。在“粉”的认知域中,通过凸显化妆细末的形状,以部分转喻整体,一个范畴成员转喻整个范畴(A MEMBER OF A CATEGORY FOR THE CATEGORY)(Evans 2006: 316)产生新义,得到“形状为细末”义,指称各类细末,如面粉、藕粉、花粉、铁粉等。 “粉”在食物领域的指称非常广泛。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用石磨盘加工粮食,使食物成粉。(胡志祥,1990)如此看来,当时的粮食被加工成呈细粉状而进行烹饪,因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