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docxVIP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摘要]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和保障。在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漫长道路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现成的模板和公式,而是指导我们前进的理论思维方法。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制定改革方针政策时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并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要科学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实践哲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老路”和“邪路”,使社会经济有条不紊地发展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中图分类号]B5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1-0021-06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囯人为之追求奋斗的梦想。而我们终于在当代找到了实现这一梦想的道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囯当代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幸福,都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关联在一起的。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我们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这就存在一个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它的哲学思想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哲学,它贯穿着现代文化的主体性精神,它不同于理论哲学,它彻底改变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在认识论范围内彰显人的主体性的传统,而从人的生存的历史活动领域出发,把思维能动的构造作用转变成现实的劳动创造过程,把对自由的真理的理解和知识论的追求,转向改变世界的人的解放的历史运动。这样理解的马克思哲学,就不是抽象的理论思辨,不是力图“说明世界”的到处套用的“公式”,而是同现实密切结合并成为改变现实的革命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已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已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因此,我们不能把马克思哲学变成抽象的教条和到处套用的现成公式,而是要把它变成一种理论思维方法,从它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对时代本质的深刻理解去认识中囯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发展构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渊源关系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吗?我们是不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的路?”这种“补课论”的认识,从理论上来说,是源于对唯物史观的机械教条的理解。在这些人看来,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过五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最后走向共产主义。因此,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虽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但搞的并不是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我们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在解决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所遗留的问题,在补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课。 这种见解有一点是合理的,即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建立在传统的经济文化落后的生存方式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同现代文明的成果关联在一起的。马克思早就指出了这一点,如果没有生产的巨大发展,社会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不可能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正因如此,马克思晚年在论述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时,特别强调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虽然古老,但由于其封闭的保守性,而成为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代的存在,因而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肯定成果,这是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前提条件。但这绝不是说走向社会主义就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补课论”混淆了这一点,即资本主义的制度形式和借着这种制度形式所发展的文明成果。文明成果的内容体现着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的活动方式的内在机理,它在初始发展时可能利用了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但却并非属于这种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而由此产生的无限的物质文明成果,更不能与这种制度相等同,如巿场经济就是如此。因此,我认为,虽然现代文明的课我们必须补,但资本主义的课我们却不必补,我们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形式下去发展现代文化的成果,进行现代文明的建设。正如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论及俄国未来的前途发展时所分析的:“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如果‘新社会栋粱’的代言人否认现代农村公社上述进化的理论上的可能性,那么,可以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俄国为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