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及现实启示.docx

浅析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及现实启示.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及现实启示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推进中国社会的转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举措,包括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构建文化教育体系与理念;改造知识分子思想;提出及实施“双百”方针。全面总结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工作,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65-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举措,主要有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构建文化教育体系与理念;改造知识分子思想;提出及实施“双百”方针等。这些文化工作的开展对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了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建设相适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 1.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 建国之前,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在当时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群众还比较陌生。另一方面,当时解放区长期处在艰苦的奋斗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建国初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积极组织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并鼓励广大热爱工作的人们多去做“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满足“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2]。在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开办了学习班、训练班,安排在一段时间内组织知识分子和干部群众学习社会发展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仅仅1950年一年当中就有100余万人参加了这些学习活动[3]。就这样,一场群众性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当时,从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唯物主义论作为起点,很多地方的干部学校都把社会发展史和唯物主义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并成为当时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重要内容。另外,对工人中的积极分子也进行了相关社会发展史和唯物主义的教育和指导,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全社会逐步确立起来。 2.构建文化教育体系与理念 旧中国的文化教育,基本上是为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服务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因此,它不能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造。 第一,加强学校管理,调整院校分布。新中国成立前,人民政府首先从帝国主义手里收回教育的主权,收回了国民政府所属的学校。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逐步明确了发展新教育的方向,这种新教育即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并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作为主要任务。其次展开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和改造工作。对公立学校的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大量的私立学校,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加强领导,逐步改造,重点补助。在之后高校的逐步调整中,到1953年底私立学校不断改为公立。再次,由于旧社会的高校大多与帝国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学科设置上重人文而轻科技,文、工科学院分布也不合理。为此,党和政府决定从1951年底开始,以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为样本,对全国高校进行相关院系的调整。 1951年底,教育部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以华北、华东、中南地区作为重点,拟定工学院调整方案。接着,1952年6月中旬至9月底,教育部开始对全国高校进行整顿建设。调整工作以华北、华东为重点,首先从北京开始。“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个学院和燕京大学的文、理、法系并入北京大学,撤销燕京大学。将各校中一些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学科加以调整合并。”[4] 建国初期对学校的管理及院校调整,为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了基础,成为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二,改造旧的教育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新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从思想上消除旧中国教育为少数人服务的影响,《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5] 按照新的教育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开始对旧的教育理念和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造。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改革学制,保障工农干部和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中还突出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为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