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论战的重思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论战 五四时期
作者简介:牛小川,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297
内忧外患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激烈交锋。其中,社会主义是重要的一支,甚至成为一股社会风尚。但是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潮流派众多、鱼龙混杂,其中的许多社会主义学说远称不上科学理性,都是“隔着纱窗看晓雾” 。最终,马克思主义经历诸多挑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下,从各种思潮中脱颖而出,带领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走向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经历的数场论战中,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是重要的一场。当前学界对这场论战的评价基本已形成共识,即认为基尔特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之名,行资本主义之实,所以这是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一场较量。回顾历史上这场基尔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涉及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异质点、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对我们今天澄清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战的基本情况及问题的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历了三场重要的论战,其对手分别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其中,与前两者的论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相对而言,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的研究较受冷落。基尔特社会主义最早起源于英国,其基本观点是生产自身由工人组成的行会直接管理,实行产业自治,生产机关归国家所有,但国家也是一般消费者的代表。遇上重大的经济事件时国家可以参与,调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但核心仍是生产自治。总体上,基尔特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对经济进行温和改良,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般认为,1920年,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推崇者——罗素访华是这场论战的直接导火索。罗素来华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演讲,其首要观点是当时的中国暂不适合社会主义,首要任务是“开发中国财富……从平民教育入手,把人民知识增高,到那个时候,再采用社会主义。” 研究系知识分子张东荪在陪同罗素讲学后,对他的主张进行了大力宣扬,梁启超创办的《解放与改造》(后更名为《改造》)杂志成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宣传阵地,而马克思主义者则主要借助《新青年》进行反击。
论战双方围绕中国究竟应该武装革命还是温和改良、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是先发展实业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尚存在一些盲点,但已经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相对扎实的理论素养。而张东荪、梁启超等人在论战中虽然并未形成十足稳定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其思想内部充满矛盾和张力,甚至时常出现前后言论不一致的情况,但是其提出的很多观点都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实现社会主义提供了很多启发,甚至其中涉及到的许多问题在如今看来更具借鉴价值,在如今依旧仍是争论的热点,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回顾论战——对社会主义具体实现途径的争论
论战双方围绕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开展了充分的论争。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采取激进的、彻底的革命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推崇稳健的、温和的改良方式,以发展实业和教育为两大着力点。
当时中国军阀割据严重,北洋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在华代理人,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非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来改革社会制度不可。” 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则极力反对武装战争。张东荪提出了著名的“第三种文明”,即前资本主义阶段是习惯与迷信的文明,资本主义是自由与竞争的文明,社会主义是互助与协作的文明。他主张:“要提倡互助的精神,要培植协同的性格,要养成自治的能力,要促通合群的道德。” 所以“在大改造未成以前,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不能不有一个办法。……第一是文化运动——广义的教育;第二是设法变外货为外资;第三是移民。”
对于基尔特社会主义将重点放在发展经济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反驳。李大钊进一步指出:“今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產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 当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极力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经济更无法支撑起中国的经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通过发展实业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困难重重。而对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主张的发展平民教育、实现对下层群众的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