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省里--拨开云雾月更明--陈超.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9 拨开云雾月更明 课堂转型背景下我们怎样教“乘法分配律” 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心小学 陈超 【摘要】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学习内容,对于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但从学生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总有那么一些同学,对乘法分配律不“感冒”,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究其原因,结构形式的复杂固然是一个外因,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和形式上机械的模仿这两个内因恐怕才是“祸首”。在课堂转型的今天,该如何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一、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究;二、把学生的起点作为教学的起点;三、以意义的理解明辨形式的变化。 【关键词】: 课堂转型 乘法分配律 形式 意义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到的第五个运算定律。在这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减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为学生后续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如简便计算、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代数式的化简、合并同类项等,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如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效问题、面积问题、周长问题等也需要运用该定律。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在小学阶段不可谓不多,先是从整数开始,接着应用到小数,最后又迁移到分数。但从学生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总有那么一些同学,对乘法分配律不“感冒”,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结构形式的复杂。上文提到过,五大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减法)的联系,因此它的结构形式是最复杂的,同时它的形式变化也是最丰富的。如果课堂上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感知了规律,未从意义上加以理解的话,只要一变式,学生就摸不着头脑了。如:35×99+35=35×(99+1)、(20-1)×41=20×41-41、(12+56+32)×53=12×53+56×53+32×53这些都是乘法分配律中常见的变式,学生由于不能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 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很多教师在上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时,受功利性驱使,往往不顾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另起炉灶,强迫学生构建“空中楼阁”式的数学模型,即“硬逼”学生根据几个等式,发现规律性的内容、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由于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层次体验,知识链一开始就是不牢固的,即使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也很难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时间稍长,这种“空中楼阁”必定崩塌。到了高年级,教师们往往会发现,如果第一次接触乘法分配律时是哪几种错误或是哪几位同学不会,最终还是这几种错误,还是这几位同学不会。 形式上机械的模仿。笔者研究了大量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将侧重点放在观察算式的外在结构形式,却淡化了内在意义的理解,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规律,不能理解规律的内涵本质。因此学生总会出现这样的的错误,如:①漏乘(54+46)×5=54×5+46、②错乘(4+6)×5=4×6+6×5、③与乘法结合律混淆20×(5×8)=20×5+20×8。 三个主要原因中,结构形式的复杂固然是一个外因,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和形式上机械的模仿这两个内因恐怕才是“祸首”。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正处于“学教转型”的关键时期,“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也不讲”、“学生自己真不会的我们一起讨论着学”,这样的“约法三章”越来越多地在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一个好的老师要善于退隐幕后,要善于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要善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课堂转型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呢?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究 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生在每种方法指导下,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进行了科学研究,研究结果是:采用“讲授”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仅仅达到5%;采用“阅读”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仅达到10%;采用“视听结合”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达20%;采用“示范”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达30%;采用“讨论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达50%;采用“实践练习”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达70%;采用“向其他人教授/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达90%。前4种方法都属于教师主导下的被动教学方法,学习效益值均小;而后3种方法都属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益值均高。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尽量采用让

文档评论(0)

mmmtt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