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一座里程碑.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摘 要:《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这样一个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的转型已经基本实现。 关键词:中国现代出版史;新青年;里程碑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39—02 《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至1922年7月,共刊出9卷54号,是中国在五四文化转型期所出现的诸多新型报刊中最具革命性、最有影响力,因而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刊物之一。她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吸引了大批进步学子,当代史中许多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都曾以它为媒介,对陈腐的封建文化进行过猛烈的抨击、批判,为构建革命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全方位革新。 一、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团结了大批进步学子 1915—1918年这段时期,《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陈独秀的文章言辞激烈、笔锋犀利。他在创刊词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高擎“破旧立新”倡导新文化的大旗,团结了一批进步的文学青年,如高一涵、刘书雅、吴虞、汪叔替、李亦民、易白沙、胡适、吴稚晖、刘半农、苏曼殊等,他们先后都成了《新青年》杂志的热心撰稿人。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毛泽东开始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人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这一时期,编辑活动的中心在上海,但其编创群体已扩展到了北京。 1919—1921年这一阶段,《新青年》实现了由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的转变。这期间,《新青年》编创群体吸引了一批北方的进步人士,如鲁迅、沈尹默、俞平伯、傅斯年、罗加伦等。自第六卷起,《新青年》正式成立了编辑部,由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人轮流担任执行主编。但为时不久,由于思想上产生分歧,使带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编辑部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代表右翼思潮的胡适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李大钊,展开了现代史上著名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至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又迁回上海,而此时其主要的编辑人员,则大多已是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季、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等,其编辑的主导思想也逐渐转移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面上,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1921—1926年7月停刊期间,《新青年》已经明显地表现出其无产阶级理论刊物的性质。其编辑出版方针已确立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研究中国革命的纲领和策略。1923年6月,《新青年》在广州以季刊的形式出版。此时的主编是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同志。这一时期《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二、开中国现代出版业之先河 《新青年》的问世,促成了20世纪初叶中国文字符号及其代码的规范,影响着学界,影响着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影响着中国文体的演进。众所周知,每一种出版物都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一种特定的传播媒介。在《新青年》之前的出版界(包括初期的《新青年》),所使用的都是旧式的文言文体和章法。但是,从1917年起,《新青年》便开始大力提倡白话文。至1918年1月第四卷第1期的《新青年》,则已完全改版为白话文刊物。为此,当时还曾遭到晚清遗老们的强烈反对。追溯历史,《新青年》并非是最早使用白话的期刊。在它之前,亦曾出现过一些使用白话文的报刊,如《杭州白话报》、《安徽俗语报》、《绍兴白话报》等。但由于内容腐朽、思想陈旧,均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和规模。而真正提倡白话文,并使之成为一场革新运动且把文言逐出报刊乃至出版界的,还是当推《新青年》。 事实上,文言和白话只是语言文字符号的代码规范不同。在编辑出版领域里,这一规范还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严格的文言文,在早期是没有标点的,后来经过发展,用加圈的方法表示停顿,此后又以顿号代替逗号或着重号。沿袭的是乡学、私塾先生教蒙童用圈点断句的老办法。以上两种方法在《新青年》的前三卷均曾使用过,待到第四卷的第一期,《新青年》开始了新式标点的使用,其标点符号的铜模是以外文标点符号为样板刻就的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