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内容提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 •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被称为美国 20 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该小说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形象,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为那个时代美国青少年代表的作品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在面
临从童年到成年转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孤寂与失落、苦闷与彷徨,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
反响。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模型为理论框架,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研究霍尔顿
的人格结构,解析本篇小说主人公作为灵魂守望者的形象。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一、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
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用现实
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讲
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初 16 岁的主人公——霍尔顿 ·考菲尔德厌倦人生、逃学三
日、寻求理想的一段心路历程。在书中,霍尔顿自述了其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
游荡近三天的经历与感受,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
欺骗行径,揭示了二战后美国社会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庸俗、杂乱和肮脏,因此霍
尔顿发出了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呐喊。
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诸多美国批评家与青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后被
列为美国中学生和大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亦被誉为“二战后美国文学史上
①
的经典著作之一”。 很多年来,文学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文学评论家曾从象征主义、成才主题、叙事艺术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并对主人公霍尔顿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主人公霍尔顿,这个出身于中产
阶级家庭的年仅十六岁的少年,竟然身负四次被学校开除的记录,并且毫无悔改
① Harold Bloom. Bloom’s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C]. Pamela
Hunt Steinl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Postwar American Fable.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89.
之意。在第四次被逐出学校后,因害怕父母的责骂,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
中心游荡了一天两夜,在这其间吸烟、酗酒甚至嫖妓。国内有学者对该作品中的
俚语进行频率分析,数据显示, “Hell ”使用了 265 次, “Goddamn ”使用了 245
①
次, “Dam ”使用了 123 次, “Bastard ”使用了 63 次。 因此,有的批评家把
霍尔顿与颓废、庸俗、叛逆或危害青少年行为相联系,《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曾
一度被某些学校和图书馆列为禁书。然而,评论界也不乏对霍尔顿人物形象的高
度赞赏。有的评论家认为霍尔顿生动展现了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反映的是生活
①
本身,亦如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生活”, 有的学者认为“霍尔顿曾经是,也一直
①
是,一种文化偶像”。 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重新解读这部经典
之作,研究霍尔顿的人格结构,解析其灵魂守望者的形象特征。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结构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既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著名的心理学家,又是精神
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以无意识、梦、幻想、欲望等人
类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理论与观点早已超越心理学的范畴,成了一种理解人
的动机、人格和精神活动的科学,并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教育学等西方
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
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分为早、晚两个时期。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人格学说是其最有影响的分支之一。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把人的思想分为两个方面:意识和无意识。他认为,“精神
析的第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过程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