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文学批评边上.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写在文学批评边上 我新近出版的《批评的智慧与担当》(武汉大学出版社版),主要是从理论探讨和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当中,来重申学理性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路径方法,重申学理性批评的文学研究伦理。学理性、学理性批评、文本细读、回到文学本身、做有温度和体贴的文学批评,可能是最能代表本书思考和写作径向的关键词了。 正如我在阐述我的学理性批评观的时候,所提到的,我对学理性批评和研究的理解,其实先是来自我所从事的编辑工作的熏陶和日积月累的影响,然后才是来自我的批评实践。一边,我以自己的读书和写作,在批评实践当中摸索学理性批评应有的样貌,并尝试学理性批评写作的多种可能性。不同的作家作品,总能带给我不同的思考和写作灵感,我是时常陶醉于长期的阅读准备之后灵感袭来或者茅塞顿开时候的感觉的,我总在想,那是非热爱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人所不能享有的一种快乐和幸福之感。一边,我也在思考着怎样在文学批评理论层面建构和重构学理性批评的形态。近年累积起来的一些思考,和熔铸了我对学理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思考的批评实践,最终在这本书当中汇聚起来,算是我的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道路上的一个小结。 我一直强调编辑工作对我学术研究的影响,因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什么好避讳的。大家对学理性批评或者好的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章,在做各种“形而上”的探讨的时候,我脑海里,蹦出的却是一连串的好的学理性批评的文章的篇目和它们形色各异、精彩纷呈的样子,比如讨论什么样的苹果是好苹果?每个人可能都要去查苹果的很多资料,我的记忆库里却已存储了很多的,几乎各式各样的好苹果的图片、资料,甚至几乎是可以闻到氤氲的苹果香味……十三四年前,在閱看好的学理性批评文章的时候,一字一句地推敲和反复揣摩。慢慢地,我可以快速读完一篇学理性批评文章,并能在迅速浏览当中,或发现问题,或抓住问题的症结,或获得启发。记得有一次关于史料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我的发言,是结合《文学评论》好的学理性批评文章,是怎样呈现在史料材料梳理并从中归纳出学术问题方面的种种路径,由它们的选题思路和角度,而引发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怎样的思考。刚俟讲完,就有学者提醒,不要提那些文章,不要举例……学者可能是善意提醒,但是,没有实际的例证,我们对好的学理性批评应有的或者可能有的样貌,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式地玄而又玄地探讨,举出例证,未必是求得大家都能认同那些文章有多好,但至少,我们有了具体的观摩对象,有了具体可感的参照物,即便是将之作为批评的对象,也可以使我们的批评“落地”,而不是悬于一种空谈。所以,我在谈学理性批评的形态和各种可能性的时候,在谈学理性批评对于当下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不可避免地结合了《文学评论》各种选题和角度的学理性批评文章的实际例证,从例证当中获取有益的思考和启示,抑或反思其不足,及尚需开掘的角度和维度,这便有了第一章“重识学理性批评的研究方法”的内容。 近年来,陈思和、陈晓明、程光炜等人,都在理论批评和具体的作家作品批评实践方面,强调文本细读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希望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认为当今中国文学批评迫切需要补上加强文本细读分析的研究这一课,陈晓明有一本专著就叫作《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而我也结合自己的学术积累,对这个问题进一步作了思考,回到文学本体的文本细读,是我希望能够重建和重新被强调的批评和研究方法。说实话,当前的“文本细读”文学批评,其实也存在着一种异况:很多所谓的“文本细读”,其实是理论先行,先有理论的框架和套子,然后才去文本“细读”,从文本中找出例证。看似翔悉的分析,其实,这不是回归文学本体的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大家往往忽略了或者没有注意到,应该先有反复的文本阅读和细读,才有可能进行这种文本细读式的批评。这其实是要下苦功夫的,走马观花式阅读、速读,是不行的。8月7日,我曾经在微信发布了一张被我细读过之后的一本书的图片,那是赵本夫长篇小说《天漏邑》。书已然筋骨相离,散了架,我按语笑称:“立秋前一天·读破一卷书。”其实,这只是我读作品的常态而已,没有四五遍的细读和笔记案头功夫,不可能有那篇《天漏邑》的评论。而有时候细读式文学批评,可能还要在长期思考和学术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固定人物的限知视角和限制叙事——以(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婆婆形象为例证》,就是这样的一个学术成果。对于《呼兰河传》的一些章节,我在二十年前就耳熟能详几乎可以背诵,但是,我真正能够破解关于它的艺术性、文学性的阐释谜题,是直到最近才能够实现,也是在借鉴了叙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之后,才能够实现。 这里需要特别说一句的是,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想实现回到文学本身、回归文学本体的研究,很多时候,叙事学和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都是很有用的对文本加以庖丁解牛式分析的有效工具。在做严歌苓研究和评论的时候,我很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