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说课稿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高 宇 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是北京十二中数学教师高宇.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选自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必修 2 ( A 版)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 置关系》,本课为第二节“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 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 教学内容的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的第一节课,是在直线与直线平行关系的延伸, 同时也是后续平面与平面平行内容学习的基础.初步体现了线线、线面、面面这三个层次的 位置关系的互相联系和相互转化,为以后的学习初步奠定基础.同时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解 决问题的思维将贯穿整章的学习,即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 量计算的过程,探求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完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以及平面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并掌握直 线与直线平行的判断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线面平行的素材,和直观判断的方法, 但对这些方法是否正确合理缺乏深入理性的分析.在空间想象和逻辑论证等方面的能力有待 于再进一步学习中提高.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验证和应用. 4. 教学方式及手段 以问题为驱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 二、 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简单应用. 2.在判定定理的发现和论证过程中提高几何直觉及运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交流、空间 想象和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化归的数 学思想. 2.通过对判定定理的论证过程,培养学生思辨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施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 1: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其定义? 问题 2 :你能举举你身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例子吗? 问题 3:同学们的举例都给我们一种线面平行的直观印象.如何判定或说明这些例子中 的直线和平面平行呢? 在问题 1 复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请同学通过举例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平 行的位置关系.由此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 维的习惯.基于学生已有的对直线和平面平行概念的理解、通过对问题 3 的思考,使学生发 现定义是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易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探 寻简单易于操作的办法呢?此处也体现了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必要性. (二) 直观感知、得出猜想 动手操作:请你在笔记本上画一条直线,将笔记本放在桌面上,使得翻动书页时该直线 总与桌面平行. 本部分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环节, 使通过学生直观感知、合情推理和操作验证的过程,获 得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通过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猜想内容,提升 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从而突出本课重点! (三) 思辨论证、获取新知 问题 4 :请尝试论证你的结论?即说明:平面外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 直线与此平面一定没有公共点吗?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此设计问题 4 启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论证.本部分是学习中 的难点,课标对此要求较低.为了突破学习的难点,此处通过两个课本思考题对学生进行适 当引导——课本 55 页探究问题: (1) 直线 a , b 共面吗?( 2)直线 a 与平面 相交吗? 在学生问题( 2 )感到困难时,也可适当提出问题:假设直线 a 与平面 相交,交点该在 何处.以此突破本课难点. 通过这一环节对判定定理的思辨论证过程,培养学生思辨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 度.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jr1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