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金属工艺 风俗奇趣 阿昌族概貌.doc

中国传统金属工艺 风俗奇趣 阿昌族概貌.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名目: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云南省陇川县 编号:Ⅷ—41 2007年6月命名国家级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项老赛 男 1960年生人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云南省陇川县 阿昌族风俗奇趣 阿昌族概貌 阿昌族人口共有3.5万余人,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及潞西市,保山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 图1 盛装的阿昌族妇女 阿昌族作为古老的世居民族,有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阿昌族居住环境位于中缅边境,主要居住在滇西高山峡谷一带的河谷山间。那里山清林秀,流水潺潺,无论是梁河县阿昌族还是云龙县阿昌族都喜欢在半山半坝,弯弯的户撒河穿过山峦绕向一片宽阔的平坝,那就是陇川县的户撒阿昌族乡所在地。美丽的户撒坝或金黄的油菜或飘香的稻花,是阿昌族居住的静谧田园,被称做“佛祖的花园”、“阿昌刀的故乡”。户撒坝四周群山环列,森林茂密。坝子边缘还有大片草甸,适宜放牧,是一个民族发展生息的好地方。放眼望去呈现出一派宁静清幽祥和的景象。 图2 陇川县的户撒乡阿昌族居住的坪坝 2014年7月拍摄 ???? 阿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很早的史书就有阿昌族的记载,包括户腊撒在内的古代麓川地区就有阿昌,但是没有记载到达的年代、更没有提到刀。阿昌族到户撒有多种说法,却都没有确切的年代,只说阿昌人到达之前住在户撒的“卡腊”人,卡腊可能是历史记载的“哈刺”,但也没有涉及刀。陇川多氏家谱记载户腊撒盖、赖二氏祖先来自鸠江上游的“野夷”,肩挑鹿脯来献,被安置在户腊撒,没有提到刀。唯一牵得上关系的一点线索是:傣人法赛列从保山一带迁到陇川时,同来的有“傣昌”,据傣语习惯,“傣昌”应作“我们的昌人”理解,是一种亲昵的称呼,即指阿昌族或先民。而法赛列之世人们使用的工具中有长刀的记载。这种长刀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当是与洱海地区南诏、大理文化有关。 户撒乡的阿昌族以打制刀具而闻名,阿昌族以打制刀具为主要生产性经意活动,不但为本民族打制生活、生产刀具,也为傣族、傈僳族、景颇族、藏族等打制民族刀具。因为居住在户撒,所以阿昌族打制的刀具统称为“户撒刀”。这是一个与刀结缘的民族。 图3 售卖户撒刀的专卖店 2014年7月拍摄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传统金属工艺项目建设小组 2015年3月于北京 注:根据资源库建设“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考察小组考察、收集资料编辑整理。 编写人:陈金梅 梁东洋 摄影:李友友 段岩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好搜百科、中国网、齐鲁网等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