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闰土”与“旧毡帽”的形象比较
一.引言
五四以来,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大量描写农民生活的小说。这种现象,不但标志着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重大突破,也反映了现代作家对改造中国社会的强烈参与意识。这些作品,对于我们认识和反思中国的昨天、前天,探求中国农民的觉醒历程,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故乡》中的“闰土”和《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旧毡帽”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农民的觉醒意识。
辛亥革命赶走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皇帝”,结束了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也给帝国主义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为资产阶级惧怕人民群众,没有引发出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着的巨大能量,人民群众没有真正觉醒。因此,辛亥革命十年间的社会状况是: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各派军阀的兴起,成为统治一方的“小皇帝”,而且还充当了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他们连年混战,相互勾结,鱼肉人民,对人民群众进行疯狂地掠夺。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逐渐形成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中国人民受到了比以前更加严重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是广大农民,不堪重负,日益贫困,精神上仍受封建思想桎梏。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家创造了“闰土”、“旧毡帽”两种不同年代的农民形象。
二.中年“闰土”精神灰暗,形如石雕,是“沉默的国民”的代表
毛泽东在阐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之后强调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这可以说是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事实的科学概括。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鲁迅以章闰水为原型,运用对照描写的方式,刻意塑造了“闰土”这一典型形象——贫困农民命运的缩影。
少年“闰土”圆脸紫色,手红活圆实,思想自由,生命中充满了活力,是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当见到中年“闰土”时,“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脸色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圈红肿,手粗笨开裂像松树皮似的。戴着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我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那么,“闰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人的变化,不能排除岁月流逝的痕迹,但“闰土”外貌、精神的变化,绝不是岁月流逝遗留下来的印迹,而是他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着生活的结果。也就是说,主要是社会原因造成了“闰土”精神灰暗,形如石雕,语言木讷的。
辛亥革命十年已过,照样还是“不太平”的世道。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之下,封建军阀各霸一方,各自为政,自设关卡,混战不已。三十年来,“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个个都似毒蛇,条条都如绳索,吞啮、勒索、敲诈。所有这些,带来了“闰土”生活上的困苦和命运上的悲惨遭遇。他虽然正值中年,有的是体力,人又勤劳,终日劳碌。但是种了一辈子的地,却沦落到食不果腹、无可奈何的地步。“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种出来的劳动果实,卖吧,总要捐几回钱,捐折了本。不卖吧,又只能烂掉。”到头来,背了一身的债,不是钱债,而是粮债,是无法摆脱的饥饿债。在现实面前他已无从选择,他已山穷水尽。他只能木然地接受这个现实:一个饥肠辘辘的事实,一个无法摆脱只能忍气吞声的事实。那瑟索的身躯是长期饥寒交迫所造成的营养不良,是过度操劳引起的憔悴,更是阶级压迫榨干了“闰土”身上的血汗的见证。
中年“闰土”出场时,分明地叫了一声“老爷”,而且还要水生给“老爷”磕头。母亲阻止,他认为这是不懂“规矩”。少年时的朋友成了“老爷”,磕头就是懂规矩。“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几声“老爷”使“我”顿感惊异,令“我”心寒,足使“我”悲哀,更令“我”痛心不已。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在他挑拣的几件东西中,一副香炉和烛台足以说明“闰土”的灵魂已被封建思想深深地毒害。由于苦难,他对生活已失去了热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神灵。反映了农民在封建政权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
作者塑造“闰土”这个农民形象是要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经济的破败。通过“闰土”式农民辛苦麻木的生活,把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农村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写了一个渺小的农民,反映了一个偌大的社会。
中国农民有长处,很宝贵的长处,“闰土”具备了;也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