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汉简牍中书体的演变与发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汉简牍中书体的演变与发展 一、篆书的演变与发展 秦朝在完全统一之前,六国古文字纷繁复杂不易辨识,秦统一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其中就有对书体方面的要求——书同文。许慎《说文解字》序中: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取史籀大篆或颇有改,所谓小篆者也。从出土汉简实物可知《仓颉篇》开首数句为“仓颉作书,以教后嗣”。故以“仓颉”两字明篇,从侧面证明了汉简中是存在篆书字体的。无论边塞汉简或是内省简牍,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是一致的,其中某些内容如诏书和中央机关发的公文本来就是面向全国的,从这点也反映出具有篆书字体的使用。 另一出土实物可以证明,1973年出土于居延肩水金关遗址的《张掖都尉棨信》为标准小篆体,字形皆做长方形,排列整齐,总体如同一方规整风格的汉印。汉代的篆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与秦代小篆不同的风貌。 二、隶书的演变与发展 《说文解字》序中: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数,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在秦末汉初已有隶书的出现。篆书虽为官方书体,但随着文字的运用逐渐被推广,其缺点便暴露出来,由于篆书象形意味浓,形体复杂,线条圆转连绵,影响行笔速度,书者便不自觉地对其进行某些改变。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整个社会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在文字书写方面,为追求实用快捷,对汉字进行减省和改造。秦统一后,虽然政府强力推行小篆,但在民间,通用的仍是战国中后期以来趋于简便快捷的隶变文字。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墓出土的《青川木牍》为此提供例证。这是一件由篆向隶演变的过渡性字体的书法作品,在时间上它早于睡虎地秦简,字体形态也较其稍微原始。在作品中,大多数字形已经出现隶书的笔势、笔顺、笔画连接方式,但无睡虎地秦简的波势和挑法。秦始皇34年(前213年),为了统一法度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了焚书令,另外允许学法令,只能以吏为师。至今在湖北、四川、甘肃等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木牍,内容多是抄写的《秦律》和《日书》,字体是古隶,也说明了当时隶书是较通行的辅助书体,“以吏为师”,所教的律令,其书写的书体往往也就是这种隶书。 再如《马王堆帛书(老子·乙)》,属于西汉前期隶书,书体虽然仍带有篆意,但用笔已从圆转向隶书的方折转变。横画略向右上方倾斜,稍显波磔。《敦煌汉简1922号》与《居延甲渠侯官五凤二年名籍简》用笔直率迅疾,笔画粗细相间,尤其是长横和捺笔格外粗重,而且手臂处为重顿后挑出,虽挑笔含蓄,但波磔味浓厚,长横线条本身出现了粗细变化,其书完全取横势,每个字都呈扁阔状,左波右磔都较其他笔画丰肥,隶书已趋于成熟。 三、草书的演变与发展 在由篆至隶的演变中,毛笔快写和笔法的发展导致了新的书体——草书的孕育。至西汉,首先由隶书演化出较为成熟的章草,书法的笔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在使用任何一种书体时都有简便一些的要求,因此就会出现省减笔画和潦草的写法。在秦汉隶书开始发展的时期,草率的隶书也必然会随之产生。《说文解字》序中记新莽六书:“左书,即秦隶书”。所谓“左书”即“佐书”,即是一种辅体。反比正体篆书草率简略的字体都是隶书,那么反比隶书简略草率的即为草书。草书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一切草率的简便书体都可以称作草书,一旦文字产生便会有草书的出现。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乃秦汉之交的资料,上面的文字就已见章草的意态,大量字形出现简化,将原平行的两个横划或者竖划往往写成上下顾盼或者左右歪动的点画,笔画间连带之趣渐为明显,严谨的笔画被一带而过,为章草的萌芽。 例如1972年发掘的马王堆一号墓,其突出的特征是用笔上和结构上显示出“草体化”的倾向,这批《遣策》属日常账册记录,务求急速,笔姿活泼,笔画间出现连带关系,个别偏旁结构出现省简草化的迹象,其中生发出的新理异态,则预示着汉代草书的萌芽。尹湾汉简·神鸟傅为西汉晚期,书体文字正呈现出向隶草体、八分体演进的趋势。篇题用标准隶书书写,赋文则用隶草体抄写。汉代的草书是与隶书并行发展成熟的,点画上带有隶书的波磔用笔特征,与魏晋以后不带隶书笔意的草书不同,因此后世也把这种带有隶书一些用笔特征的草书称为“章草”。 四、行书的演变与发展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两者之间的字体,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者……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⑥。行书是在文字隶变过程中,应社会发展和日常用字的需要产生的。汉代主要的应用文字是隶书和章草,而隶书因规范典雅不便快速书写,章草又过于减省,不易辨识,需要有一种既容易辨识又便于书写的字体,即早起行书的出现。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八分收笔时的波挑笔法,变上扬为下收,出现了尖撇灯笔划,笔画间多有映带。如《敦煌汉简·王俊幕府档案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