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亭 庭 潭 螺 谙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一般五言诗歌格式: AA/AAA 独坐: 敬亭山: 单独地坐在敬亭山上。 单独地坐。 山名。在今安徽省 宣州市郊。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消失。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仰望天空,只见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尽”、“闲”两个字,突出了“静寂”的特点,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相看:对看; 厌:满足。 (“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古诗概意: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 敬亭山 (唐)李白 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相看 他的心境? 拟人 互为知己的相知之情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李白 独坐敬亭山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描写敬亭山的孤寂景象,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以山为伴的惜惜相怜之情,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借景抒情 七言诗歌格式 AA/AA/AAA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望 洞 庭 思考: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看洞庭湖的? 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诗人是从远处看洞庭湖的,从 “望”字可以看出来。 书写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未经打磨过的铜镜。 相:相互。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像白色的银盘。 ___________________像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 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洞庭湖 苍翠的君山 这首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人对面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象: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 《望洞庭》描述了一幅优美的秋月洞庭图,抒发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练习: 1、《望洞庭》的写作顺序是从( )到( ), 表达了作者( )之情。 诗中描写的是( )的景色。主要写了 ( )、( )、( )、( ) 四种景物。 2、《望洞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分别把 ( )比作未磨的铜镜;后两句把 ( )比作了( ),把( )比作了 ( )。 3.《望洞庭》是 代诗人 写的,作者 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月映照下的 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 )的美好感情。 近 远 对洞庭湖的喜爱 洞庭湖美丽 洞庭湖 秋月 静水 君山 比喻 洞庭湖水面 洞庭湖 白银盘 君山 青螺 唐 刘禹锡 热爱大自然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