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第27期林盼:“学术变道”的痛与乐.docx

《博士论文》第27期林盼:“学术变道”的痛与乐.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博士论文》第 27 期  林盼:“学术变道”的痛与乐 【石头引】 很多研究者都有“学术变道”的经历,变得顺利与否,既考验学者的学术技艺,又考验研究的人文素养。 今天的嘉宾曾经多次变道,而且都变得比较顺利,让我们听听他的“学术变道”经验。 【作者简介】 林盼,上海人,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于在南京大学历史系。 2013 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2016 年出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 究员。博士论文题为“清末新式媒体与关系网络—— 《中外日报》( 1898-1908 )研究”。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国历史上的政商关系、建国之后国营企业生产激励制度设置及干部选拔问题。本文开篇之际,我必须要郑重地感谢石头君给予 我的支持和鼓励。“ 27”是我的幸运数字,能在《博士论文》栏目第 27 期上刊载我对学术生涯的回顾与反思,实在是一大幸事。 如果以踏入研究生阶段作为学术生涯的开场,那么今年正好是我作为一个“学术人”的第十个年头,能够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有机会加以反省,这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和之前几位撰写学术经历的同侪相对照,我走的大概是一条不同风格的道路:从来没有在一个问题上进行超过四年的研究,涉及的 议题较为广泛,所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造成这种状况,既是一系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也有我自己主观的学术方向抉择。 我相信,在本文的读者中, 肯定会有一些青年学者同我一样,在学术生涯中几经“变道”,反复以“菜鸟”身份投入新领域,几经尝试乃至试错之后,方才逐渐明晰未来治学方向。因此, 我的“变道”经历或许会让这些读者感同身受,并获得一些人生的经验。这大概就是我想要完成的一点微小的工作。 一、定题《中外日报》 回顾我的学术经历,第一次“变道”是从硕士到博士的研究领域转换。硕士期间,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明清经济史,在范金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以明清时期苏北地区官营—民营经济之间的消长、竞争与依附关系为例,探讨帝制时代国家的官僚体制对于民间商业活动造 成的影响。为了撰写硕士论文,我查阅了相关地方志 40 多部、地方文献 100 多种、时人文集 60 多种,并参阅了各种宫中档案。由于资料储备较多,加上年纪尚小,百无禁忌, 一写就收不住,硕士论文写了 12 万字,得到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 2009 年 9 月,我在时隔三年之后,又一次以学生的身份回 到复旦大学,拜在翻译出版史专家邹振环教授门下,攻读博 士学位。从明清经济史转向近代出版文化史,这种研究领域 的切换,本身就意味着之前辛辛苦苦搜集而来的资料,基本 上只能搁置一边,无论是资料的查找还是文献的阅读,必须要“从头再来”。彼时的我尚是书生意气,对于未来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充满盲目的乐观主义情绪,因此对于这种“变道”所可能带来的困难不以为意。 国内史学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大多是由指导教师提出一个选题(部分情况下会由学生自选题目) ,选题一般是某个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人物、事件、物体等) ,或者是内容相关的一组事物(例如历史上某种观念的演变过程) 。在导师提出选题之后,学生在未来的三四年内所做的工作,就是将与 此选题有关系的史料进行发掘、收集、整理与考证,进而努力将这些史料组合成文,构成一篇内容较为丰富、没有明显史料考证硬伤的博士论文。而如何选择研究角度、如何搭建论述框架、如何寻找相关史料,则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 我的研究进程也以这种方式展开:邹老师在第一次“召见”我的时候,即给我命题,让我重点研究清末上海新闻界三大日 报之一的《中外日报》 。邹老师认为,这份由清末“报王”汪康年创办并主持的报纸, 于戊戌变法之后崛起, 一度与《申报》、《新闻报》并称,时人视为上海第三大日报,日销万余张,声名远播日本、东南亚乃至欧美,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据着重 要位置。但是,由于《中外日报》前后出版十余年,每日十 余版(中后期每日甚至会出报二三十版) ,内容极其丰富, 光把报纸通读一遍都很困难;且该报涉及时人如报馆主持者汪康年、汪诒年、叶瀚,主要撰稿者如夏曾佑、严复,馆外同道者如张元济、汪大燮、伍光建,官员介入者如张之洞、盛宣怀、端方,均为一时隽彦,以上述人等为研究对象的论 著不胜枚举, 相关史料也浩如烟海, 因此要完成《中外日报》的相关研究殊非易事。换言之, 《中外日报》是匹“狮子骢”,非“铁鞭、铁锤、匕首”不能制服之。 临走时,邹老师说,此前他曾让所带的博士生研究《中外日报》,导致该生博士阶段学习困苦不堪,最终不得不临时改换题目。他善意地提醒我,“《中外日报》研究价值虽高,但难度大,万不可勉强”。我则回复邹老师:“学生定然准时完 成博士论文,绝对保证质量”。后来我才意识到, 为了这句话,我生生被这份一百多年前出版的报纸“折磨”了四年。

文档评论(0)

156****4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