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邹韬奋以笔代剑展锋芒
邹韬奋( 1895―1944),原名邹恩润, 江西余江县人,
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书
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特
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 他以《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日报》
《生活星期刊》 《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为阵地,高举抗
日救国旗帜,以笔代剑展锋芒,积极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行为,在战火纷飞中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慰藉了中国民众的心灵,鼓舞了抗日志士的斗志,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艰辛求学
邹韬奋刚满 6 岁时,父亲亲自为他“发蒙” ,教读《三字经》,开始启蒙教育。母亲为了他的前程,从并不宽裕的
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为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这种教育与熏
陶,培养了他坚实的文学基础。 13 岁那年,母亲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对邹韬奋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
击。“我要的是你学业和前程。 ”母亲的临终嘱咐时时激励着邹韬奋,他加倍地发奋学习,以此报答九泉之下母亲的养育之恩。
1909 年春,在父亲的允许下, 邹韬奋考取了有别于传统
教育模式的新学堂――福州工业学校。 3 年后,邹韬奋被具
有“实业救国”思想的父亲送到了工程师的摇篮――上海南
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下院(小学) 、中院(中学)就
读。此后,因家中的一切供给中断,他被迫自力谋生。 1917
年升入南洋公学上院(大学)就读电机工程科。
由于从小对文学的酷爱和对新闻记者的执著追求, 1919
年 9 月,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他用自己的勤奋刻苦取得了“优行生”的资格,因而得以免交学费。他利用课余时间做家庭教师,向报刊投稿以换取低
微的报酬,以此补贴生活费用。他在毕业时感叹道: “想到平日的苦恼,想到平日的奔波,想到平日筹措学费的艰辛,
想到这一天所剩下来的三四百元的债务和身上穿着赊来的
西装,眼眶里竟涌上了热泪。 ”清贫学生时代,对邹韬奋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921 年 7 月,邹韬奋在圣约翰大学毕业, 获得文学学士
学位。他想进入新闻界,但一时得不到机会。恰逢上海厚生
纱布交易所需要英文秘书,邹韬奋走马上任,成为工商界的
一名职员。这以后,邹韬奋又在上海职业教育机关兼职,做
些写作、翻译之类的事情。
1922 年,黄炎培所主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正在物色一个
中英文都相当好的编辑人员,邹韬奋便写信给他的这位前辈
学长自荐。黄炎培经多方考察,决定请邹韬奋担任中华职业
教育社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从
1922
年
到
1926
年,邹韬奋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
50 余期,发表
职业教育方面的文章
50 余篇。
革新《生活》周刊
1926 年 10 月,中华职业教育社《生活》周刊的主编转入银行界任事, 《生活》周刊改由邹韬奋担负编辑责任。邹韬奋终于如愿以偿得以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出版工作
了。他曾这样说过: “《生活》周刊是能使我干得兴奋至致,能使我全部身心陶醉在里面的事业。 ”邹韬奋决定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对《生活》周刊进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
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活》周刊从单纯讨论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而讨论社会问题。
邹韬奋在办刊过程中,十分注重联系群众。他从接手的第二卷第一期起,开辟《读者信箱》专栏。他抽出时间仔细阅读、答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有些解答不了的就请行家代答。他乐此不疲地为读者服务, “把读者的事看作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甜酸苦辣,打成一片” 。由于《生活》周刊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伸张正义,成为群众倾诉衷肠的热心伙伴,很快赢得了广大读
者的信任和热爱。在邹韬奋主持该刊的 7 年里,《生活》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
入穷乡僻壤的有着很大影响的刊物” ,发行量最高达到 15.5
万份,“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 。为满足日益扩大的读者需求量, 1930 年,邹韬奋又在原来经营规模的基础上,
成立了“书报代办部” ,专办读者服务业务。
1932 年 7 月,
“书报代办部”正式发展成为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分支店及办事处达五六十处之多。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充
满一腔爱国热情的邹韬奋,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懑和悲痛,接
连在《生活》 杂志上发表文章, 痛陈国事, 号召全国人民 “组织起来,扩充起来,共同奋斗,共同制裁已死尽人心的人之
行为”。他积极支持各地的爱国运动,并以实际行动为第十九路军等爱国志士筹集资金,奔走呼喊。此外,他还以犀厉的笔锋,对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政策及其卖国行径进行猛烈抨击。《生活》周刊高举“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