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西晋元康三年“苻信”考释.docxVIP

敦煌出土西晋元康三年“苻信”考释.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出土西晋元康三年“苻信”考释 2004年敦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于敦煌小方盘城遗址西南 65km处发现一处烽燧遗址,将其命名为一棵树烽燧遗址。 2008 年,敦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①。 据发掘者称, 此次发掘出土了十余枚简牍, 其中最为重要的 是一件完整的封检( 2008DYF5: 1,图 1)。该封检出土于编号 为F5的房屋建筑遗址内,系胡杨木质,长 44.3cm,宽6cm,厚 2.2cm。正面为竖长方形,上半部中间挖有供缠绳打封泥用的凹 槽,凹槽略呈方形,外长、宽6.1 x 5.5cm,内长、宽3.2 x2.5cm。 凹槽上端正面竖书三行,下端并排竖书五行,上端字体较大,下 端字体稍小,字迹清楚。封泥保存完整,呈暗红色,上有篆书阳 文钤印①。凹槽底部横向刻等距离的三道小槽,为封泥结绳头处, 制作得极为精致、规矩。现三道缠书麻绳保存也完好。 李永平的《敦煌出土西晋“元康三年侦候符信”考略》 [1] , 李正宇的《敦煌一棵树烽燧新获汉简释文》 [2] ,均对该简进行 了考释③。杨俊认为,文末所书元康三年是汉宣帝元康三年(前 63 年)。但此简文字书体与汉隶有明显区别,而与楼兰、尼雅 出土魏晋简纸文书相似。 李正宇和李永平均已指出, 此元康当为 晋惠帝元康年号, 并非汉宣帝元康年号, 元康三年即公元 293 年。 一 “苻信”正名 杨俊将此简定为“封检”, 并认为此简“是重要的檄书, 还 有封泥钤印,为的是引起重视和传递保密。 ”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杨俊认为, 封检的作用“类似今日的信封”, “是夹在文书外面 的两面简牍”。但此简仅有一件,且已经缠绑编绳,加盖封泥, 中间无法再夹藏文书。 其实,还有一种封检是用一枚木牍制成的, 用来捆系在囊橐的端口,其上加盖封泥,以防其中物品泄漏。但 这样的圭寸检一般较小,不会长达 40c m多。楼兰简纸文书中“马 厉印信”(L.A. II. ii—孔木119)④封检为我们提供了西晋封 检的实物例证(图 2),与此简有明显的差别。此外,圭检的作 用是为了保密, 而此简的文书内容径直写于其上, 即使有封泥钤 印,也无法起到保密的作用。 其实,封泥槽之上的文字“领扳龙勒令印至煎都南曲苻信” 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此简当为“苻信”。其上加盖封泥,并不是 为了保密, 而是为了证明“苻信”的真实性。 “苻信”上缠绳是 为了增加摩擦力,防止封泥风干后遗失。 “苻信”即“符信”, 汉代多称作“符”。 符有许多种类和 用途,其中一种专门用作吏卒日迹,陈直称作“缴巡省查之 符” [3] ,李均明称作“日迹符”和“警候符” [4] 。如: 十二月戊戌朔博望隧卒旦徼迹西与青堆隧卒会界上刻券 \工1392A⑤ 十二月戊戌朔青堆隧卒旦徼迹东与博望隧卒会界上刻券\ 显明 1392B ■平望青堆隧惊候符左券齿百 四月威胡隧卒旦迹西与玄武隧迹卒会界上刻券 2296 4. 九月辛亥步昌候长持第七符过田 1579 5. 八月庚申候史持第卌符东迹 1602 6. 正月乙卯候长持第十五符东迹 1763 7. 第廿三候长迹符左 E.P.T44 :21 8. 第廿三候长迹符右 E.P.T44 :22 9. 第六平旦迹符 E.P.T49 :69 10.第口□□口旦符 刑朝文山迹持出入(简截面为半圆形) E.P.T49 :70A、B 1 1 .鉼庭月廿三日隧长日 迹符以夜半起行诣官 以上几符按照形制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有刻齿符,如简 2、3。简 1 虽无刻齿,但简文也 明确提到“刻券”,可能是未经使用的符。简 1、3 是戍卒巡查 时所用。 相邻两座烽燧戍卒在各自辖区尽头会面, 合符后刻划契 口,即所谓“会界上刻券”, 以备核检, 证明二人确实完成巡查。 简 2 是戍卒候望时所用,其下有圆孔,穿有绳索,当是当值吏卒 佩带使用的。 第二类,无刻齿符,如简 4—8。持这种符的人身份多是候 长或候史,地位稍高。 第三类,有封泥槽之符,如简 9—11。这类符的形制与这件 “苻信”最为接近(图 3)。其上没有刻齿,但有封泥槽,使用 时其中加盖封泥,以作凭证。 以上我们在汉简中找到了形制上与此“苻信”类似的符, 在 与该“苻信”年代相近的楼兰魏晋简纸文书中, 我们又找到了与 该“苻信”文书格式类似的材料: 温?伯?兵张远马始今当上堤 到具粮食作物 将 诣部会被 时不得替留设解 (正面) 五月三日未时起(背面) LA W. ii .0204 —沙木 769 柳洪亮将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下行公文书分作教、 符、敕三 类[5] 。侯灿、杨代欣以为西晋的制度也与此类似, 简 12“将 ” 即是“敕”的实物例证 [6] 。本文所论“苻信”的文书格式与 “将 ”大致相似,简首为公文书类型,其下详述公文书内容, 最后标注公文书发送时间。 综上所述, 敦煌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