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敦煌的劳动者.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敦煌的劳动者 敦煌是建郡两千多年的古城,历来为多民族聚居之所,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佛教文化经这里传入中原。敦煌向来以河西重镇、丝路要冲、莫高窟而闻名,古代这里人口众多、农业、牧业、手工业都很发达,三教九流各显神通,曾是百业俱兴的古城。千年敦煌灿烂的文化,正是古代敦煌 劳动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 (一)农耕者敦煌在公元 前 111 年建郡之前,原是少数民族游牧之地,畜牧业生产比较发达。到了西汉时期,居民成分逐渐变成以汉族为主,生产方式也就从原来畜牧业变为以农业为主。唐宋之际,敦煌 是戈壁荒漠中的绿洲,成为河西地区重要的粮仓。 敦煌壁 画中有许多关于农作之事的画面。佛经中描述佛法就像大云带来的雨水一样,可以滋润万物,使其共成佛果。为了说明佛法无边,佛经中有“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之语,用来形容佛法像大雨一样普及万物使之丰足。画工根据佛经的描述,在壁画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绘出了一幅雨中耕作的场面。画中天空乌云密布,时雨普降。一位农夫正挥鞭赶牛,在雨中耕地,另一位农夫挑物而行。地头上坐着三个人,即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父子俩儿正捧碗吃饭,农妇关切地注视着他们。这一田头小景,妙趣横生,充满了生活气息。 莫高窟第 23 窟 -雨中耕作图 -盛唐 敦煌壁画中有一部分耕作 图是表现弥勒世界一种七收情景的, 画中往往有耕地、 播种、 收割、运载、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等情节,形象地画出了 当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 莫高窟第 445 窟的一种七收图很有代表性, 包括播种、 收割、挑运、打场、扬场、田间进食等几个画面。画中左上方有一幅收租的画面,一间 大屋,里面坐着一位头戴软巾、身着圆领长袍、腰束丝带的人。他悠闲自在,正在听外面的管家跪禀汇报。屋外粮食堆积成山,堆旁有量粮食用的斗。屋内清凉闲适,屋外热烈劳作,形成鲜明对比。 莫高窟第 445 窟 -一种七收图 -盛唐 踏碓是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以圆木为杠杆、以杵舂石臼的形式,唐宋时期将圆木改为板,缩短踏板,合理调整了支点,踏者双臂扶架,这比汉晋时期更为方便、省力、安全。画中支撑杆板的立柱已改进为可以随板起伏的活动柚木,操作更为灵活。在缺乏畜力和水力的地区,以人力踏碓进行生产加工,更为实用。 榆林窟第 3 窟 -踏碓图 -西夏 (二)畜牧者由于历史上的传统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敦煌的畜牧业也是非常发达的。马是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马坊是专门饲养管理马群的场所,有专人负责看管、饲养及打扫。佛经中的一个比喻故事讲:有一个小孩,幼年离家,生活贫穷,不知自己的身世父 母。有天流落到自家门口时被父亲发现, 父亲派人找他回家,他却心怀恐惧逃走。父亲于是想了一个办法,雇佣他在家里 的马坊工作,之后逐渐重用他,最后把实情告诉他,让他继承万贯家财。这个故事是说佛祖就像父亲,众生就像迷失父母的孩子一样,佛祖会用渐进的方法引导众生走上佛道,让众生渐渐接受佛的万贯家财。敦煌壁画的马坊就是画这个孩子在马圈中的这段生活,画中一少年扎双角髻,着缺胯衫,手执铲子正在清除马圈的粪便,后面是他卧在马圈中的情景。这幅画真实地记录了敦煌古代马匹饲养已有专人负责的情 况。 莫高窟第 108 窟 -马坊图 -五代 马的情性刚烈,都要经过驯服才能驾驭。驯马的画面出现在 供养人行列当中, 画中一高鼻深目的胡人马夫, 头戴白毡帽,身着小袖褶,脚登长靿靴,一手拉扯缰绳,一手高举鞭子, 两眼圆瞪,正在驯马。 被驯之马抬起了一只前腿, 后腿弯曲,屁股后坐,低首,正准备挨打但又很不驯服。画工以自己对 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纯熟的技巧,生动、简练、准确地表现了马夫驯马的生活场景。 莫高窟第 290 窟 -驯马图 -北周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专门为牲畜治病的兽医应运而生。驮着货物的骆驼和马匹在艰苦的丝绸之路上不堪重负,时常在旅途中生病,兽医就得治疗。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两种,前者给病畜灌药,后者把牲畜固定后,在相应的部位手术。为过往的商旅提供方便、为生病牲畜医治也是佛教提倡的,此类画面正是为了表现饮马灌驼的功德。画中骆驼患病,软卧在地,左侧是兽医,手持药钵,正向驼嘴灌药。右侧是驼夫,正撑开驼口,协助医师。 莫高窟第 296 窟 -灌驼 -北周 (三)狩猎者狩猎也是古代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敦煌壁画有很多狩猎图,在这些佛教绘画中为什么会出现与戒律严重违背的杀生的画面呢?佛经中说,杀生吃肉的人,众生见了,都感到惊恐,所以会远远躲 避这些人。 画中猎户主人端坐床上, 右侧是臂上立鹰的猎户,正向主人禀报。左侧是主人的眷属,侧身掩面,反映出佛典所说:“杀生食肉之人,众生见之都惊恐远避”的情景。 莫高窟第 321 窟 -猎户图 -初唐 佛经中又说,吃肉的人让人看了就害怕,就像猎人

文档评论(0)

158****32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