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下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唐 ?李煜《清平乐》
乾德四年( 966 年),后主弟从善入宋不得归, 因思念深苦, 遂作此词。末句点明题旨,以“草”喻愁,“更行更远还生”极 写思念之苦。 南唐以降, 很多词人对平凡无奇的“草”这一自然 物颇为偏爱,屡屡将其作为歌咏的对象,来抒发自身别恨离愁。 在宋词中“草”几乎成了“伤别”的代名词。 因此,“草”也作 为一种诗歌意象逐渐被人接受和固定下来。 何以如此呢?二者之 间有何渊源呢?
我国古代诗词非常讲究意象的运用。 宽泛地说, 意乃是内在 的抽象的心意、情感,像则是外在的具体的自然物。“草”就是 这样一种被人寄托情思的自然物象之一。如果远溯至《诗经》, 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就有很多有关“草”的描述。 《诗经》中多以 “葛”“覃”“萝”“蔓草”等名之,且用以比兴,兼含寓意。 诗歌中描写“草”并不是纯然状物叙事, 而是借此寄托主人公的 某种情感。“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以
采草起兴,表达主人公对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念。在《诗经》中常 见以蔓生野草来比喻女子出嫁, 或以其缘藤而生来比喻女子对男 子的依从。《唐风 ?葛生》中说:“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
之此,谁与独处?”陈奂的《诗毛氏传疏》:“葛,蔹者皆蔓延 野草,故以喻妇人之外成于他家也。”《周南 ?葛覃》则表现出 嫁女子思念父母的急切的心情:“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 莫,是刈是劐,为 ?z 为 ?,服之无绎。”因此,《诗经》中以葛 覃,蔓草等绵远、疏离之象,寓依恋攀附之意,已有了以草喻别 离这一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的意象之雏形了。 所以,李煜的“离 恨恰如春草”可以从《诗经》找到源头。
以草烘托和抒写离愁, 最早直接源自 《楚辞 ?招隐士》 :“王 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这里将春草和离别直接联系起来。 此后,江淹在《别赋》中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一句将此意象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到了唐宋, 草已被 普遍用作伤离恨别的意象了。宋词则将这一意象发挥得淋漓尽 致。钱惟演《木兰花》云:“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 范仲淹《苏幕遮》云:“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 外。”温庭筠《菩萨蛮》云:“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寇 准《踏莎行》云:“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欧阳 修《洞仙歌》云:“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倚遍栏杆意无尽。 ” 秦观《八六子》云:“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这 些以草寓别离的词句在南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而直接以“草”为题材入词者, 当以韩缜为最。 他以一首《凤 箫吟》借草传情: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薰。 秀帏人念远,暗垂珠泪, 泣送征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 目断王孙。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 乱花飞絮里,缓步香?p。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野 绿,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通篇不着一“草”字,却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春草的特色, 可以说是写草之集大成者。 韩缜的词不像其他作品只是将“草” 作为抒情意象之一, 他用整首词全力写“草”。 作品一开始便点 出了主题:“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薰。”连绵无际的 离愁就如同连绵无际的春草。 萋萋芳草中藏着浓郁的愁绪。 “暗 垂珠泪,泣送征轮”,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妇的伤别之情。芳草 含露,晶莹剔透,随着车轮滚过,露珠儿纷纷下坠,如同泪滴, 泣送爱人,一语双关。“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一 方面衬托春草的绵绵无际, 以“远”喻天各一方, 以“孤”比孑 然无依。遍地青草,只会无止境给分别的人以痛苦。 作品以“草” 喻人,以人喻“草”,人即“草”,“草”即人。所以此词向来 被誉为咏草的典范。 《乐府记闻》载:此词流传开后,“后人竟 以‘芳草为调名,则失《凤箫吟》原唱意矣。”虽不免夸饰, 但可见其影响之大。
词人为什么对毫不起眼的小草情有独钟呢? 一方面,人们内心抽象隐秘的心意很难用具体的语言直接来 表达,因此需要借助自然物以寄托情感。既不道破,又不隔膜, 给人以美感的同时又不乏想象的空间。 另一方面还在于“草”自
身及特点。这才是它引起众多文人青睐的原因
其一,草和春天关系紧密,伤春更伤别。草都在春天萌发, 所以草色清新预示着春回大地。 春天又是最易撩起人们情思的季 节。看到春去春又回,而自己思念的人儿却杳无音信,词人心中 油然升起一股哀愁。因此,词人咏草以寄情,而且多是以“春草” 为依托。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写道:“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词人因闻春草之清香而想起闺中之人, 引发
离别之恨。石延年《燕归梁》云:“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