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阐述传统灌溉技术传统继承
摘要:中国兴修灌溉工程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
文章认为我国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传统灌溉工程类型,如引水渠道、
陂塘堰坝、陂渠串联、圩垸、井灌、御咸蓄淡等在现今皆得到了继承。
传统的灌渠工程技术、塘堰和开发地下水工程技术、圩田和海塘工程
等许多卓越技术在现今也得到传承和发扬。在阐述以上事实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总结了传统工程及技术继承的特征、要点,及改造利用的
途径与意义。
关键词:灌溉技术传统继承
中国兴修灌溉工程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创造了多种灌溉
工程类型,之后不断发展,积累了许多工程技术经验。论文百事通宋
元明清时期传统工程技术已达成熟的程度。进入 20 世纪,引入西方
的水工技术,到现今水工技术日新月异,应用了许多高新科技,在这
种状况下,传统灌溉工程技术还有其一席之地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皆有继承性和否定性两个方面,对传统技术我们
要加以扬弃,吸收传统技术合理的,还有生命力的东西,用新的技术
加以改造出新,这样的技术可能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事实也是如此。
在此就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在现今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作较系统的论
述。
一、传统灌溉工程类型在现今的传承
中国国土广袤,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变化万千。既有逶迤起伏的丘
陵山地,又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既有壮阔的高原,又有缓坦的盆地;
既有西部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又有东部季风湿润区。为适应各地水文、
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古代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灌溉工程类型,
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坝、陂渠串联、圩垸、井泉、坎儿井、御咸蓄淡
等工程类型,这些工程类型在现今皆得到了继承。可以说,我国当今
的灌溉工程类型基本是古代创造而传承下来的。
引水渠道主要修建于北方平原地区。北方平原面积广大,因干旱少
雨,河流密度不大,古代往往修建长距离的引用河水的灌渠工程。渠
首处如河中水位过低不能满足自流入渠流量要求,则建拦河坝抬高水
位引水;如河中水位和流量能满足灌区要求,则采用无坝引水型式。
有坝引水最早的有战国初在今山西太原晋水上筑坝建的智伯渠,及在
今河北临漳建的漳水十二渠。无坝引水有公元前 256251 年间在今四
川灌县建的都江堰等。又因北方含沙量大的河流多,我国很早就引多
沙河流进行淤灌和放淤,做到同时利用水、沙资源,既灌溉作物,又
改良盐碱地。漳水十二渠和公元前 246 年兴建的关中郑国渠皆引浑水
灌溉,把大片盐碱地改良成了沃田。建国以后,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
灌渠发展很快,如陕西省,截至 2000 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
144.93 万公顷(主要为渠灌),新疆省干、支、斗、农四级渠道长 30
多万公里。在利用多泥沙河流的水沙资源方面,建国以后成就很大,
还打破了自明清以后不敢引用黄河下游水的禁区,进行引黄淤灌和放
淤。目前,黄河下游已建成各类引黄灌区 100 多处,灌溉面积达到 3000
万亩,每年引用黄河水量 100 多亿立方米,利用黄河水沙放淤改土 300
多万亩,发展水稻田 120 多万亩,使盐碱沙荒地变成了良田。
陂塘堰坝主要建于南方山丘区。南方丘陵山区,雨量充沛,但水流
容易流失,干旱是农业生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古代劳动人民
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类型的陂塘堰坝蓄水工程,起到滞洪蓄水的目
的。有在溪流上筑坝拦蓄水流的灌溉工程,称之为堰、坝、陂、?臁
钡龋挥性谄降卦涑兀?或在谷口及高地水所汇归处筑堤,就地潴蓄雨
水的,称之为塘或荡。又平原地带筑坝拦蓄水的工程现称为平原水库,
利用天然山丘间的沟谷洼地蓄水的工程现称为山谷水库。大型陂塘工
程以公元前 600 年左右楚国在淮南修建的芍陂为最早,两汉时汉中、
南阳、汝南地区陂塘工程很是发达,著名的山谷水库有马仁陂,平原
水库有六门陂、鸿隙陂等。东汉时进一步向南方发展,浙江绍兴的鉴
湖、余杭的南湖工程规模都很大。之后三国孙吴在江苏句容兴修赤山
湖,西晋建丹阳练湖和新丰塘等。当时能因地制宜规划布置陂塘,巧
妙地利用地形兴建平原水库或山谷水库,布设堤坝、水门和溢流设施,
形成完整的蓄水工程体系。还创造了陂渠串联工程类型,以对水资源
更充分地加以调节利用,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建国后南
方山丘地区大量兴建陂塘堰坝工程。如 1952 年仅四川内江地区就累
计新修和整修堰塘 5 万多口。因平塘占地多,工程量大,总蓄水量不
多,为此当地积极想法改进技术。1953 年 9 月西南水利局组织基点
工作组前往长寿县,经查勘,在葛兰场不远名叫锁口丘的地方,修建
了当地第一口山湾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