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
摘要:地域技术特征是考量村落与建筑的文化 地域性格的基本维度之一,是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重 要表现,集中体现了聚落与建筑的适应性特征。依据 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地理、气候、材料三方面论述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自然适应性,旨在推进少 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与美学研究,并为当地传统村 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黔东南;苗侗民 族传统村落;地域技术特征
Abstract: The regional and technical quality is one of the basic dimensions of the cultural and regional dispositi on, and it is an im porta nt manifestati on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reflects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settlement and architecture.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and regional disposition, we analysis natural adaptability existing in Miao and Dong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Qiandongnan respective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geography, climate and material.We hope it can promote the culture and aesthetic research of min ority traditi onal village, and provide ref ere ne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traditional villag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 the cultural and regional disposition ; Qiandongnan ; Miao and Dong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ethnic minorities ; the regional and technic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 (2016) -06-82 (9)
依据建筑美学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论⑴,我们发现,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鲜明、社会 时代精神厚重、人文艺术品格独特。三者共同作用形 成了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地域性格,呈现 出高度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凝 练了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审美文化特征。本文 基于自然适应性原理,分别从地理、气候、材料三方 面展开论述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
1地理适应性
1.1自然生长的村寨形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 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境内山峰连绵,林木葱茏,河 流纵横,地形变化较为复杂,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 之说。这种自然地形条件决定侗寨选址非大山之上即 山脚河坝之间(图1):坐落于山地的村寨,房屋多随 等高线的起伏与走向而自由散布,并以“之”字型的 道路迂回盘环其间,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呈现出沿 山跌落式的村寨形态。例如雷山县猫猫河寨的建筑依 山形地貌形成随机而有序的格局,建筑如同生长在大 地上⑵,与山地融为一体,十分和谐;坐落于河谷两岸 的村寨,房屋多沿水系及道路呈带状分布,部分房屋 延伸至山脚,形成于山麓依山而筑,近水边座坡朝河 的带型村寨形态。典型村寨如黎平肇兴侗寨,地处两 山之间的谷地,内部有两溪汇于寨中并穿寨而过。建 筑沿水系及道路呈线性布局,水系之上布置的风雨桥、 寨门等构筑物亦强化了村寨线性的布局特征。无论是 坐落于山地或是河谷两岸的村寨,都呈现出顺应地形、 自然衍生的形态特征。
1.2灵活牢固的结构体系
坐落于山地的村寨,其建筑形式及结构体系也体 现出显著的地理适应性。受耕地资源条件的限制,居 民在山地陡坡和河岸坎坡上利用地形,争取居住空间。 为解决房屋建于山坡这一难题,人们以建筑中柱为界,
在斜坡上开挖前部分土方,垫平房屋后部基地,并用
粗石块砌成直立的石壁作为保坎,经过填平加固处理 后形成平坦牢固的地基层。建筑前半部分柱子落脚长, 后半部分柱子落脚短,跨建在高差约2米的上下两个 平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