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ppt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__________)天下之奇 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 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礼遇,对待 旧事 ﹒ ﹒ ﹒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 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 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 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解析】选D。“天下之大”指的是“北宋王朝”。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8.课文最后一段,用了比较法,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最后一段有两组比较,第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重点探究】 1.《古文观止》的编者曾对《阿房宫赋》这样评论:“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请你谈谈对该语句的理解。 【点拨】(1)开头两句,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2)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3)起首四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2.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点拨】杜牧针对唐朝国势衰微、内政腐败、外敌入侵的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富国强兵。然而当朝统治者沉溺声色,荒淫无度。“秦人不暇自哀”这句话似哀鸣的警钟,给治国者以启发和警示,在文末也有提示并升华主旨的作用。 3.有人说,《六国论》的论证虽然周密,但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够妥当。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点拨】不会。这一观点,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 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令人难以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 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 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 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 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 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ianying11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会修改套用,既省时又省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