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提高楼房地基基础安全性.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施一 2010年6月,专业勘查机构通过查阅资料及现场探井检测,确定了4栋住宅楼地基土层分布,具体情况见下表。 委托专业勘查机构对1—4住宅楼工程地质重新勘查 序号 土层名称 土层情况 1 2:8灰土层 厚度0.5m。 2 黄土状粉土Q4al 以粉土为主,湿陷系数0.020~0.035之间,湿陷起始压力平均值66KPa,压缩系数0.27,下限埋深6.5m,承载力特征值110KPa。 3 黄土状粉土Q4al 以软塑为主,不具湿陷性,压缩系数0.17,下限埋深9.0m,承载力特征值90KPa。 4 圆砾Q4al 稍密~中密,中等风化,级配不良,承载力特征值180KPa。 5 泥质砂岩N 灰绿色~灰褐色,承载力特征值300KPa。 工程地质勘查日期:2010年6月 实施二 根据勘查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基加深处理方法来处理地基。 对策二实施步骤图 方案一:将水玻璃加上氯化钙或硅酸钠,用泵或压缩空气通过注浆管压入土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胶,将土颗粒胶结在一起,以加固土层,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方案 简述 方案一:加气硅化注浆法 方案二:坑式静压桩托换法 我们通过对住宅楼工程地质情况的分析,并结合现有基础情况,查找相应规范,筛选出两种处理方案,方案一为加气硅化注浆法。 方案二:通过静压装置,利用房屋基础的反作用力,将混凝土预制桩压至承载力高、稳定性好的土层,在上部利用托换段将原有基础与桩体结合在一起,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方案 简述 方案二:坑式静压桩托换法 方案一:加气硅化注浆法 我们通过对住宅楼工程地质情况的分析,并结合现有基础情况,查找相应规范,筛选出两种处理方案,方案二为坑式静压桩托换法。 1 加气硅化注法 优点:对现有居住情况影响较小,一楼住户不需搬迁。 缺点:加固深度较浅,最大为4m;工期较长,每栋需40天;整体费用较大,每栋约为40万元;实施风险较大,会产生附加下沉,不宜控制。 2 坑式经验桩托法 优点:加固深度较深,为8.5m,工期较短,每栋需20天;整体费用一般,每栋约为30万元; 实施风险较小,宜控制。 缺点:因需要室内施工,对现有居住情况影响较大,一楼住户需要搬迁。 最优方案确定! 方案比较: 选用坑式静压桩托换法 方案选定日期:2010年6月 实施步骤 选定实施方案后,我们按照以下实施步骤组织了方案实施。 1、设定工艺参数 序号 控制内容 工艺参数 1 桩型 C20混凝土方桩,截面尺寸:200mm×200mm 2 托换段形式 Φ159mm×6mm钢管 3 单桩承载力 ≥240KN 4 加固深度 桩长8.0~8.5m,进入圆砾层30mm以上 5 最终压力 ≥360KN 工艺参数设定日期:2010年7月 2、施工人员、材料、机具准备 2010年8月,施工所需人员、材料、机具全部到位,各项准备完成。 3、现场施工 确定桩位 开挖操作坑 第一节桩就位、校正 压桩 深度及压力值记录 下节桩就位、校正 焊接接桩 压桩至达到设计要求 最终深度及压桩力验收 托换处理 承台制作 操作坑回填 地面恢复 现场施工时间:2010年8月~10月 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我们对1—4#楼沉降情况进行了观测,具体情况见下表。 楼号 2010年11月沉降量 2010年12月沉降量 2011年1月沉降量 2011年2月沉降量 1# 0.9mm 0.4mm 0mm 0mm 2# 0.8mm 0.4mm 0mm 0mm 3# 0.8mm 0.4mm 0mm 0mm 4# 0.8mm 0.4mm 0mm 0mm 圆满完成活动目标 连续沉降大于2mm 连续沉降小于2mm 单月沉降小于1mm至无法观测到沉降 节省费用¥7600000 拆除重建费用 =220万元×4 =880万元 1、更换了1—4#住宅楼存在隐患的进水、排污及采暖管线,防止因管线破漏对地基基础产生影响。 2、继续对1—4#住宅楼进行观测。 3、将整体实施过程的管理、技术资料进行了归档,为今后此类问题的处理提供了详尽的资料支持。 小组成员在QC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对建筑物地基基础方面的了解,提高了团队工作的能力,加强了团队凝聚力。 感谢各位评委与专家的聆听 敬请提出宝贵指导意见

文档评论(0)

DKman_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