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学:第1章 绪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理论研究方面 从气候系统观点出发,探讨气候形成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 设计各类气候模式,进行定量数值模拟试验,使气象学、气候学进入试验科学阶段。 气候诊断与预测技术等研究发展迅速 资料的综合分析、融合,如全球再分析资料(NCEP/NCAR, ERA-40, ERA-interim, JRA-55) 应用研究方面 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 气候、气候变化及灾害风险评估 气候可行性论证 气候信息服务 气候变化应对 等等 现代气候学革命 1)气候学革命的前夜 1979年日内瓦世界第一次气候大会,随着气候大会的召开,建立了世界气候计划(WCP)。气候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所以,可以把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视为现代气候学革命的号角。 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气候学处于一个怎样的形势? 描述气候学、统计气候学 物理气候学 现代气候学革命 2)气候学革命的动力和条件 (1) 短期天气预报的进步 195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短期数值预报业务 1970年代后期,数值预报时效从24h到96h (2) 计算机的发展 (3) 全球观测系统的建立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a) 大气观测系统 世界天气监测网(WWW)和全球大气监测网(GAW)是全球观测系统中最为基本的观测系统。 观测内容主要包括: 大气环流(温、压、湿、风、高度场等) 大气成分(温室气体、气溶胶臭氧、 污染物等) 地面气候要素 云和大气辐射的特征(云量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 和散射辐射等)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b) 海洋观测系统 目前许多重要的气候研究计划WOCE, TOGA, JGOFS, CLIVAR都包含有海洋观测内容。 主要观测内容: 海气相互作用:SST, SLP, 风,海冰等海气交换变量 上层海洋温、盐结构 海洋环流 海面高度 海洋表面的碳交换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c) 陆地观测系统 (包括生态系统、冰雪圈和水圈的观测,相比大气观测系统和海洋观测系统,相对比较薄弱) 主要观测内容: 水圈:流量、水质量和蒸发资料 冰雪圈: 冰雪面积、深度 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植被、陆地初级生产力 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气候学术会议、提出了气候系统的概念和世界气候计划(WCP)、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提出了《世界气候框架公约》 IPCC 2007年获诺贝尔奖 时间 地点 会议名称 1972 瑞典 斯德哥尔摩 联合国环境大会 1974 瑞典 斯德哥尔摩 联合国粮食大会 1974 瑞典 斯德哥尔摩 气候的物理基础及其模拟的国际讨论会 1979 瑞士 日内瓦 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 推动建立了世界气候计划(WC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1990 瑞士 日内瓦 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 推动建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2009 瑞士 日内瓦 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 推动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 1992 巴西里 约热内卢 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一次会议 1997 日本 京都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7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所共同建立,,其任务是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种问题展开定期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评估,为保护环境和气候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14年,公约已拥有196个缔约方。 1992年 巴西 里约热内卢 1995年 德国 柏林 1996年 瑞士 日内瓦 1997年 日本 京都 1998年 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9年 德国 波恩 2000年 荷兰 海牙 2001年 摩洛哥 马拉喀什 2002年 印度 新德里 2003年 意大 利米兰 2004年 布宜诺斯艾利斯 2005年 加拿大 蒙特利尔 2006年 肯尼亚 内罗毕 2007年 印尼 巴厘岛 2008年 波兰 波兹南 2009年 丹麦 哥本哈根 2010年 墨西 哥坎昆 2011年 南非 德班 2012年 卡塔尔 多哈 2013年 波兰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