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牛首山明代佛龛的调查与初步探讨.docxVIP

南京牛首山明代佛龛的调查与初步探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牛首山明代佛龛的调查与初步探讨 牛首山位于南京市南郊,在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与江宁区东善桥镇交界处,距中华门13km左右,自古就是一座名山。佛龛即分布在牛首山东峰兜率岩北崖离弘觉寺塔百米处的感应泉旁,地理位置为北纬31°54.8′,东经118°44.322′,海拔162m。 最早对牛首山佛龛进行调查的是朱偰先生,他在1936年出版的《金陵古迹图考》中作过简短的记录,但仅“壁镌大小石佛数十尊,间以梵文,作风古朴,为明以前物无疑”数语,附有图片1张。此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有过一次更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公布在《江宁县概况》中,此调查第一次统计出五个佛龛内造像的总数目,确认了两个主像的尊格,辨识出弥勒龛造像题记及敕赐弘觉禅寺所属范围题刻的部分内容,但把三处藏文题刻误认为梵文,把明景泰元年的《题感应泉诗》误读为景泰六年。1997年出版的《南京文物志》,在介绍牛首山摩崖石刻时,对壁面题刻的敕赐弘觉寺地契楷书文字进行了辨读,辨认出68字左右。并认为龛中存有环立武僧、打坐修士等题材,对《题感应泉诗》题刻做了测量,纠正了景泰六年的错误。其后虽有不少著作提到牛首山佛龛①,但均是传抄而已,不出《南京文物志》调查所获的资料范围。 鉴于目前牛首山佛龛缺乏详细的考古调查与深入的基础研究,我们于2021年重新进行了调查,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对其题材、时代、意义等做了初步讨论。 一 调查概况 此处崖壁平面呈“几”字形,三面岩石,南北长11.5m,东西宽5.8—8m,中间围合成约77m2的平地空间,原存建筑早毁,现由今人铺砖墁地,十分平整。正壁遥对南方的祖堂山主峰献花岩。崖壁开龛5个,北壁3个,东壁2个,从西向东依次编号为K1—K5(图1、2)。K1、K2、K3分布在北壁,朝向为南偏东4°,K4、K5分布在东壁,朝向为南偏西80°。(图版28、29)。K1现存小像55尊,K2、K3、K5各存1尊像,K4现存小像75尊,大小共133尊②。另有弘觉寺田产题刻1处、弥勒造像记1处、“南无阿弥陀佛”题记2处、题感应泉诗1处、梵文六字真言1处、藏文题刻3处。 (一)窟龛内容 1.K1 位于北壁最西端,位置最高,龛底面距现地表333cm。长方形平面浅龛,底宽130cm、高310cm、深70cm,龛口顶部和侧壁残损(图3)。原浮雕小像9层,最下1层为立像,其上8层均为跏趺坐像(从下往上第6层西侧1尊立像除外)(图4,图版30)。K1前方的西壁上凿有一条宽11cm、深13cm的排水槽。 K1现残存小像55尊,正壁45尊,东壁10尊(见表1)。按从下向上的顺序分层,第1层均为立像,立于低坛上,正壁7尊,东壁3尊。正壁从西向东第1至第6尊,戴冠着履,面相瘦长,窄肩,身体细长,双手拱(或合十)于胸前,穿右衽交领大衣,袍袖宽大。其中第1、2、5立像下颌留有胡须,似为文臣装的供养人(图5—1、2,图版31)。第7尊,即正壁最东侧的1尊立像,头顶高冠,身着战袍,赤足,共8臂,个别手臂残损,中间2手合掌于胸前,其他各手持剑、杵,托举日、月等物,似应为阿修罗之类的护法神像(图5—3,图版32)。这7身像的高度约在52—54cm。东壁3尊立像,头毁,风化过甚,腰部以上已经残损不清,可见穿靴分别立于长方形低坛座上,两侧有向外撇的衣角,残高约48cm。从内向外第1身像双手拱于胸前,应为供养人像,与正壁第1层6尊立像的身份相同。第2、3两尊立像似为武士天王像。 东壁第2至5层小坐像,从残痕可见各有2身,但已经风化残甚,基本看不出原来风貌。第6、7层也应存2身,最外1身都已残毁不堪。第8、9层各存1身小坐像。 正壁小坐像,第2层存7身,第3层存9身,第4层存8身,第5层存5身,第6层存5身(其中有1身为立像),第7层存2身,第8、9层各存1身(图5—4)。正壁第6层最西侧为1尊稍大的立像,残高约54cm,似为武士天王打扮,细部已风化不清。 除了第1层10尊和第6层1尊为立像之外,其余44尊都是小坐像,高约25—30cm,都为跏趺坐,袒右肩大衣,施禅定印,头顶可辨肉髻(图版33)。K1内未见大的主像,为雕凿数量较多的群像,除了小化佛之外,还有天王、护法、供养人等,似是天王护持下千佛静修的场景。 2.K2 K2位于K1左侧,相距约120cm,长方形平面,圆拱形顶,宽165cm、深150cm,龛口高180cm、龛内高195cm(图3)。正壁雕凿1身坐佛,头饰顶严,高髻,双耳垂肩,面相清 ,弯眉毛,细目微闭下视,宽鼻梁较矮,大鼻头,双鼻孔,小口微撇,鼻翼两侧刻有八字纹,下巴刻有上弯弧形。圆柱体短颈,双圆肩耸起,胸前饰有3道下弯阴刻蚕纹。袒右肩,右肩覆偏衫,袈裟贴体,身躯略显板直僵硬。双手施禅定印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