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讲云南汉晋名碑、画像石、画像砖.pptVIP

9第九讲云南汉晋名碑、画像石、画像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月同辉”。《爨龙颜碑》半圆形的碑额下端,浮雕出一个圆形的太阳,里面站着三足金乌和一个圆形的月亮,里面蹲着一个蟾蜍。这就是汉晋和南朝墓石刻上的“日月同辉”现象。汉朝人把三足乌视为“日精”,《淮南子·精神训》就记载了太阳中有“三足乌”。而月亮中的蟾蜍则为“月精”,据《淮南子·览冥训》说,后羿向西王母讨长生不死药,而其妻恒娥(嫦娥)偷食而且过量,一下升到月球( “恒娥窃以奔月” )变成蟾蜍而成为“月精”。即《初学记》所说:“托身以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这样,里面有三足乌的球体就可判断为太阳;里面有蟾蜍的球体则可知其为月亮。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天空即“日月同辉”。这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在汉朝人看来,是“祥瑞”和“吉利”。所以,人们把“日月同辉”雕刻在墓里,以为死者乞求冥“福”。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观念还保存在人们思想中。于是南朝时的“大爨”碑上也就雕刻了“日月同辉”。从现代天文学角度考察日中三足乌,实际上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记录。 伏羲女娲。昭通白泥井东汉石棺上雕刻伏羲女娲,其特征是人身蛇尾。这也是汉画像石上常见的题材。在东汉人的著作和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三皇五帝”中的上古“三皇”里的两位,“《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在汉朝人心目中,伏羲和女娲既是上古的“皇”,又是人类始祖,人们是很崇拜的。有的传说还将伏羲女娲说成夫妻关系,在汉画像石上还出现伏羲和女娲的下身蛇体缠在一起交尾的图像。 第九讲 云南汉晋艺术与佛教 概 述 云南从东汉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 从考古资料来看,东汉初期,滇池、洱海和滇东北地区经历了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铁器普及和牛耕普及推广。出现比较发达的农业和颇具规模的水利灌溉。 ? 史籍记载,东汉初期文齐任益州郡太守时,“开造稻田”(《华阳国志》)、“造起陂池、开通灌溉,垦田二千余顷。”(《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呈贡县东汉墓内出土的陶水田模型就是很好的实物例证。 ? 在大理市近年发掘的大展屯一号和二号东汉墓出土文物表明,东汉时期在洱海区域业已普遍使用铁器。板瓦、筒板的出土说明已传人中原建造房屋的技术。砖室墓本身及其墓内发现的摇钱树,更是内地典型汉文化文物。尤其是二号墓中出土的陶质水塘稻田模型,表明东汉洱海区域农业生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而在滇东北地区,主要是昭通地区东汉墓内出土文物受中原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有碑刻、铜镜、印章、五铢钱、铜壶、洗、盘、釜、灯、鐎斗以及陶屋、井、俑、畜……,这些文物所反映的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与四川乃至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生活已没有什么区别。 ? ? ? ?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南郊塔密苴村发现的东汉安帝延光四年刻石,共有6行文字。其中有“直青牛五头□自少? 田北冫巨 □?西大道古氏”等字样,表明这是一块买卖田地的分界刻石。显然,东汉滇池地区业已出现封建的土地买卖关系,早已不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了! 据此,我认为,自东汉以降,云南业已跨入铁器时代,滇池、洱海、滇东北地区进入了封建社会。虽然这种观点可能会与史学界许多学者的意见相左,但考古资料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却是毋容置疑的。 ? 东汉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短暂统一前,在中国历史上是动荡、纷争和分裂的时期。 ? ? 在艺术成就方面,随着滇国退出历史舞台和云南青铜时代的结束,那辉煌灿烂的云南青铜文化也就成为祖先的丰功伟业而永远载入史册。而这一时期兴起的则是浑厚凝重的碑刻与书法艺术;内容丰富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陶俑、陶楼、陶质水田、池塘、铜镜、铜洗……,而大小两爨碑代表了这时期艺术的最高水平。 第一章??碑刻与书法 第一节??孟孝琚碑(孟琁残碑) ?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市南十里白泥井出土。后来被移往凤池书院,即今昭通三中内。 ? 此碑发现时阙失上段,残高1.33米,宽0.96米。碑文存15行,每行残存21字,现存250余字。碑文隶书,左刻青龙,右刻白虎,下刻玄武,残失的上部应该是刻朱雀。符合汉碑“四神”格式。 ? 我曾在《云南文物古迹》一书中介绍过此碑。后来,金石学家谢饮涧先生将他根据《孟孝琚碑》碑文上下文意而补拟缺失上段碑文的油印本,从昭通惠寄给我。谢先生所补碑文,颇合孟碑原意,现转录如下,以飨读者: 惟永寿 二 年?,岁在丙申,月建临印,严道君曾孙武阳令之少息孟广宗卒。(一行)呜?呼?哀?哉!苗 秀?不?遂。广四岁失母,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二行)群?书,比?德?於 玉。乃改名为琁,字孝琚。闵其敦仁,为问蜀郡何彦珍女,未娶(三行)而?先?殒。以?其?三?年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怀抱之恩,心(四行)中?惨?恻,刊?石?叙?哀。其辞曰:(五行)天?地?有

文档评论(0)

150****16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