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七章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的保护.pptx

  1. 1、本文档共1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的保护;一、新闻侵权及其特点 (1)侵权行为及其特点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伤害他人而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行为。 侵权行为侵害的是包括物权和人身权等在内的绝对权利。 侵权行为是行为人因为过错实施的行为。 侵权行为是需要作出赔偿的行为。 ;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新闻侵权是和新闻活动相关的行为,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侵权者为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 侵权行为是在开展新闻活动时发生的,离开新闻活动的侵权行为只能构成普通的民事侵权行为。 新闻侵权行为侵害的主要是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新闻侵权从形式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 新闻侵权从传播方式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 新闻侵权从后果看,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由于新闻侵权侵害最多的是公民的人格权,而人格权受侵害的大小是与传播面有着直接关系的,传播面越广,受侵害的程度就越深。;;1、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发表。 2、行为的违法性。 3、新闻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 4、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的过错。;案例:; 第二节 新闻侵害公民权利的常见形式 ; (2)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法定性 人身专有性 财产关联性 (3)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用发表新闻的手段使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伤害的行为。 从目前新闻侵权案件的具体类型来看,新闻侵害名誉权案是最为多发的一种新闻侵权类型。 ;2、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诽谤;下面不会构成诽谤的新闻传播行为是: 1、王记者通过某个线人得知当地房管局长贪污,于是报道了相关事实,后经查,这些“事实”乃线人伪造。 2、王编辑收到记者发来的新闻照片,一群少先队员正在认真打扫卫生,而老师??在一旁观看。于是配上文字“如此学雷锋”,对老师加以批评。校方指出实情,教师只是暂时休息。 3、葛小姐在某酒店就餐。警察正好来扫黄,电视台记者随行采访,将葛摄入镜头,配以“查获卖淫女4名”的解说词,次日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引发人们误解。 4、1989年四川《家庭与生活报》发表新闻《大明星偷漏税百万元》,虽不指名,但影射刘晓庆明显,经查,刘的确偷漏税,总额约1万元。 5、刘某患有麻风病,不想为人们所知,当地一报社得知消息,发表一篇文章《麻风病人在我市出现》,报道了刘某患病在医院治疗的情况。 ;侮辱;(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 ;一般包含下列几种情况:;(3)损害事实的存在;(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案例:;3、侵害名誉权的抗辩;(1)真实; 2002年《东方体育日报》发表《传闻范志毅涉嫌赌球》一文,转述了另一家报纸关于范涉嫌赌球的消息,又报道了范本人的否定意见和足协的反应,并注明此事并未明朗,事实需要进一步探究。 此后该报又连续四次报道。最后一篇文章是《真相大白:范志毅并没有涉嫌赌球》。范半个月后将这家报社告上法庭。;;(2)公正评论; 1991年,北京国际贸易中心惠康超市非法搜查两位女青年,并说了些侮辱性的话。著名作家吴组光写文章批评,用了“恬不知耻”“流露出扎根深远的洋奴意识”,国贸中心在向女青年道歉后,将吴祖光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认定,吴的行为是正当的批评监督。; 2003年,《探索与争鸣》发表《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一组文章,对方舟子现象进行争论,文章使用了“江湖骗子”“假洋鬼子”“无赖相”这些言辞。 二审认为这些文章虽然是正常的学术争鸣,但这些言辞并不是学术讨论所必须的,超出了学术范围而是对人格的侮辱,因此判定侵权成立。;(3)特许权; 新闻单位的特许权,一般是指报道党政机关或其它权威部门正式提供的材料,如法院判决、权威机构鉴定、公安部门的案件通告等,如果这些材料本身发生差错,新闻单位不承担法律责任。; 1990年,《北京法制报》根据卫生行政部门正式提供的材料,报道农民宋某非法行医,并“用鸦片开设熏吸门诊”,后公安部门侦查,并未认定宋某使用鸦片。 宋某将报社告上法庭,认为报社侵害其名誉权。法庭审理认为报社根据相关材料报道,不应认为是侵权。 ;案例二:; 1999年,《四川经济日报》收到匿名信,信中有该省药品检验所检查报告复印件,这些报告显示恩威公司的洁尔阴十六个批号

文档评论(0)

职教魏老师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研究生产单招、专升本试卷,可定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5017062000015
认证主体莲池区远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0606MA0G1JGM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