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早年书风及其书法思想的重要影响.docxVIP

浅析苏轼早年书风及其书法思想的重要影响.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苏轼早年书风及其书法思想的重要影响 作为宋四家之首,苏轼的存世书法作品多达一百六十余件。一生跌宕的他,历经三起三落,看尽朝堂易帝,将其情感都寄托在文辞笔墨之中。在他的书作之中,后人往往更加注意中、晚年的作品,而忽视了早年。《治平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苏轼早年所写信札,能够体现他手上日常书写的状态,分析到他早年的书法风格成因、取法来源。 1 苏轼早年书风成因 东坡早年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与他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人生历程和思想都是密不可分的。 苏轼早年书风成因,还有他一生对书法的喜爱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父亲苏洵专为苏轼、苏辙两个儿子著有《名二子说》一文,教授他们做人的道理,父亲希望苏轼为人能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重要位置,但要做到掩盖锋芒;母亲苏程氏也是生自大户人家,能够对兄弟二人言传身教,以文授之;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他的政途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他文辞和书画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少年时期,苏轼便受父親影响爱好书法,家藏有颜鲁公《邠州碑》一件,在那个时候已经算是非常优越的学习条件了。“任君北方來,手出邠州碑。爲是魯公寫,遺我我不辭。魯公實豪傑,慷慨忠義姿。”,此诗乃苏洵所作《颜书四十韵》,由此内容可以看出他对《邠州碑》的爱惜和对鲁公的敬重,定会让苏轼进行临摹、学习。 宋代初期,朝廷开始尚文,到宋仁宗当朝之时更是推行科举,广招文人入仕,唐代“尚法”的风格也转为“尚意”。 欧阳修作为北宋时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当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了传统的中唐古文,吸收了北宋诗文革新的成果。在北宋书法缺乏创新力度之时,欧阳修《集古录》的编撰,也成为苏轼在书法方面的宝贵资料。 苏轼自己说过:“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他早年的作品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早年楷书代表《表忠观碑》,最早传世行书墨迹《宝月帖》。弟子黄庭坚在《跋东坡墨迹》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东坡对“二王”的行书非常推崇,并且认为晋代和唐代的书法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唐书对晋书依然有所继承。 在“尚意”书风的影响之下,苏轼早年行书取于“二王”,由韵生意;楷书在家传《邠州碑》的条件之下,取于颜鲁公。 2 苏轼早年书风特点——以《治平帖》为例 《治平帖》是苏轼早年所写行书的代表作品,内容如下: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帖末只署月、日,没有年分,帖后由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和王稺登三人题跋,根据文徵明题跋的内容,可以推断出《治平帖》是苏轼在熙宁二年所写,时年三十四岁,他进行书法创作的早年。 图1为《治平帖》局部,从中能够看出,点画潇洒干净,用笔精到,笔力强劲,单字轻盈雅致,行气贯通,与逸少之兰亭有神似之处,可以想象东坡对逸少早年的推崇。此作为信札,实用性强,最能体现作者的日常书写水平。三十而立之年,正当风流之际,赵孟頫在《治平帖》后题跋时说:“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勤至犹可想见,故是世间墨宝。”点画轻重变化明显,个字大小错落有致,篇中流露出“风流”、“畅达”和“韵味”与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特征是相当吻合的,还没有晚年的那种老辣、沧桑,表现了东坡未经大风大浪,对事物持理想化的心态。在信札的实用作用下,他的书写抒发了内心真实、自然的感觉,展现了真性情,将年轻和活力写了出来。 3 其书法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 苏轼的思想集佛、道、儒三家于一身,无论是朋友还是弟子,乃至明清爱书善书之人,很多都受到了他书法思想的影响。就书法角度看,他主要继承了老子、庄子崇尚自然道家思想,创作时以随意所适的状态为佳,不拘泥于成法,这些在他的《宝月帖》、《治平帖》等早年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黄庭坚(1045—1105)是苏轼之徒,“苏门四学士”之首,二人在书法史上并称“苏黄”,苏轼在书法上给予了他极大的影响。首先是章法布局,他吸收了苏轼收放兼备、行气贯通、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其次他创新不泥古的思想、“尚意”的风格也是得到了苏轼的真传。 秦观(1049—1100),字少游,诗、词、赋、书法兼擅,今天被人们熟知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他所作。秦观曾在《论书帖》中谈论法度时说过:“不以法度病其精神”,能够体现他受苏轼影响,认为精神意韵层面的精华不应该受到技法的影响。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能诗文,擅书画。他很佩服苏轼的才华,并且推崇苏轼不媚流俗的人品,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