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笔草纸指托书.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竹笔草纸指托书 藏文书法,有真、行、草三体。真书用于镌刻,行书用于公文及其他较庄重之手书文字,草书用于普通记录及信札。若以汉字例之,真书如汉文宋字,行书如汉文楷字,草书如汉文行书字也。外有一种美术字体,似尼泊尔文,限于绘画中用之。兹举嗡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行草三体及美术字以见一斑。〔真书分字以点,行书分字以直画,草书分字以曲画。〕 番人甚重书法。名人高僧,皆以不善作书为耻。临池工作, 常耗学时之半。 竹笔与墨海 番作书,不用几案,但席地坐,左手持纸,以指托之,右手执笔,就指托处书写,自右蟹行,节节移动。或捺纸于两膝之羊皮袄而书之,均若甚便。 其笔用竹签削成,形如薄筷,尖端似方头钢笔尖,凡能书之番皆能削之。尖头用窳,再向上削,竹签一枚,可削成新笔十余次,可谓经济。然自打箭炉以西,直抵西藏,北至青海、内蒙古,即凡藏文流行之地,皆无竹;削笔材料,须远自内地与印度、缅甸、尼泊尔、布丹(即不丹)等处输入。番人获一竹片,珍如拱璧矣。盛绳祖《藏卫识略》云:“西藏不产竹,其识字头人番民,所用竹签,倍极珍惜。有自内地携竹箭至藏者,辄不惜多方购致之。”或问竹书之文,何以创于无竹之地?曰:竹书为印度古制,藏文书法仿于印度,故亦采用竹笔也。 竹笔写字,与钢笔同,并无不便;惟吸墨太少,手法拙者,未完一字而墨已罄。故书藏文者,例有一墨海,时时入笔蘸墨。 其墨海完全系内地制法。此亦西藏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关之处。 番纸与汉纸 唐时,中原造纸法输入吐蕃。惟蕃地无竹,无稻。无滥布鱼网,无制纸原料,故制纸工业竟未发达。近世西康书写藏文所用之纸,概自稻城县境输入,系一种构皮所制,厚如铜钱,恰似内地构皮纸十张粘合而成。其制时提取纤维不纯,杂有十分之六以上之非纤维组织在内,故质甚硬,只适于书写藏文。 现时凡有汉人居住地方,皆有汉纸,概自四川之夹江输入。 红纸用为对联,白纸用写公文,消费最大。亦有信笺花纸之属,与裱成之对联。初只汉人用之;以汉纸薄,虑不胜竹笔,故番人不用也。嗣有汉官所发藏文公文,试以汉纸书之,汉纸绵韧,并不破裂,且质色较番纸精洁,于是渐为番民嗜用。现康定境内,番纸已不甚通行。 由康藏文具,亦可见吐蕃文化与中原及印度之关系。笔仿印度,字形之制作仿印度故也。纸墨仿中原,字形未改革前,原遵中华法也。 藏文字典 西藏无字典,学者求知,专凭记忆。彼系拼音文字,而语文又差能一致,故无字典,亦无碍于学问也。惟外人治其文字,因无字书,倍极烦苦。中央治理西藏几百年,从无一人研究藏文,更无一人编纂字典,深可叹矣。赵尔丰经营川边,延四川文士井研吴树猷等,于巴塘开学务局,编有《汉藏合璧》一种,上列汉字,下注藏文,红墨印刷成书,即最初之汉藏字典也。惟其时主学务局者,皆不通藏文与番语,但将汉字编韵排列,倩通事 解释其义,令通藏文者注之。其文曰:“天地人物,你我来去, 日月星辰,两云光明,吹打……”云云。叙字方法,杂乱无章, 不惟番人无法应用,即汉人亦不便检查。且如“光明”等字,竟缺藏文未注。赵氏败后,其书即废。 于时英人达斯已著有《藏文字典》,用藏文字母编次藏字,而以英文注之。又有查理贝尔者,当英军未入西藏以前即来西藏南方之大吉岭、喀林邦等处,研究西藏语文习俗,凡三年之久〔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九 年(1900一1903)〕,亦著有英藏字典,其后受印度政府委任,数度入藏,先后与班禅、达赖接洽,均极受优礼,以其熟习西藏语文情俗故也。英人之经营西藏,实耐渠为主要线索。与藏人接触即频,藏文程度愈高,复于民国7年(1918)四月,请假一载, 退居大吉岭订正所著《藏文字典》,为第二版,并所著《西藏文法》一书,寄付伦敦印行。此书收字甚备,考订甚博,诠注甚精,虽西藏硕学高僧,不能及也。近世英人之入藏者,深有赖于此书。我国人士对此,为愧何如。若能购而译之,亦补过之道也。 民国17年(1928),西康政务委员会成立,秘书杜象谷,曾嘱仲译汪杰,将藏文名动各词,写于番纸册上,以汉文注之,意欲编为字典;已积两厚册,尚未编次,适署康定县,遂弃其功, 亦可惜哉! 藏文信札款式 藏文信札及呈文,例取长方形纸横书之。左方与上方留地颇宽。首行书具札者姓名。次行留空。三行写受札者名称,其下接写札文;但有第三行只能写正文一二字,不能更多,故受札人名称,常书第三行之后方。札文即竟,复接续写某某敬呈敬上及月日等字样;不另行,亦不空字。印章盖于月日字上。此种款式, 与中原魏晋隋唐时之信札款式相同,亦足证西藏文明为吾华之所诞育也。 写成,将纸摺叠为一函,即以上方空纸包于外方,以火漆胶固,加盖铁章,以防盗拆。或不加火漆,仅书字以代之,或于摺纸外加信封纸一幅。殊无定式,惟信内必须封一哈达,不能用空函也。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