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比“湘军”早显千年的湖湘文明.docxVIP

草圣:比“湘军”早显千年的湖湘文明.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圣:比“湘军”早显千年的湖湘文明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人类历史上的地域文明,长以其地显达者志之。高峰人物往往是地域文明最有力的注脚与标志。 关于湖南人才的显达(或称“人才现象”),目前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以“湘军”的杰出首领、清人曾国藩为标志,并以其人为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之前,湖南是“荆蛮山国”“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亦几不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杨毓麟);之后,“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谭其骧)。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截断式区分法,湖南历史上以人才显达为标志的“湖湘文明”至少存在三根支柱: 一、南风:以舜帝、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湖湘“农耕文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则是与之对应的当代高峰。 二、草圣:以唐代書家欧阳询、怀素为历史高峰的湖湘“诗书文明”,毛泽东则是与之相对应的当代高峰。 三、湘军:自“湘军”首领曾国藩后,湖湘人才辈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湘军政人员大显“平天下”之志,形成“立功文明”的当代高峰。 本文只对湖湘文明中以“草圣”为代表的“诗书文明”这一支柱作一粗略论述,抛砖引玉,祈请方家教正。 以“湘军”为标志的“立功文明”之困惑 有人说湖南人好说大话、干大事、立大功。 湖南人夸湖南,外人说湖南,一定会提到两个东东: 一是岳麓书院大门口的那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 二是自以曾国藩为杰出首领的“湘军”成功后,湖湘人才在军、政界风起云涌、群星璀璨,红日中天,气象万千。 岳麓书院大门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联,是湖南人的面子,其落脚点是“平天下”的理想与牛逼。目前学界较普遍认为“于斯为盛”的“湖南人才现象”是以曾国藩为分水岭的,前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从曾国藩“湘军”盛名于天下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建立新中国,大批湖南人在中华历史的舞台上发出之前从未有过的光芒,星光灿烂。前后的巨大差别,以致于有人认为曾国藩是“湖南的仲尼”(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清季之前,湖南人虽不如其后那样人才辈出,但被历史记载下的人才也不是完全没有。譬如三国时蜀国丞相蒋琬(168—246年,现娄底市双峰县人),应该是从湖南走出来的第一位宰相级人物;还有神童贺德英(1238—1252年,现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人),宋淳祐十年(1250),12岁的贺德英在全国各地推举的13名神童中,考试成绩列第一,宋理宗赵昀御试其于紫宸殿,时有人献《猿猴图》,上即以之为题,命作诗,立成,中有一联曰“易描通臂状,难写断肠声”,为理宗击节叹赏,赐曰:“京阙人家惊地动,湖南童子破天荒”。这就是湖南人才历史上所谓“惊地动”“破天荒”的由来。 清季以来,“立功”似被世人作为人才与成功的至高或唯一评价标准,并受到广泛推崇,这也与湖南人“经世致用”“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或志向息息相关,其极致表现则是“不成功则成仁”。“不成功”,他们则宁愿以身“蹈海”(杨毓麟、陈天华)、“横刀”(谭嗣同),以成就“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血性、勇气。 世称“古今三个半完人”,曾国藩之所以只能算半个,是因世人对其剿灭太平天国之“立功”存在争议,其外,湖南历史上无突出“立功”表现的蒋琬、贺德英之类人物,就被极大的忽略了,不足为怪。 有怎样的思想,就有怎样的作为。湖南人对“立功”有那么一股子热情、血性、坚劲、勇气在。曾国藩“屡败屡战”及“湘军”们在攻城血战中表现出的舍生忘死、奋勇争先精神,都是其最好的诠释。后来湘潭杨度见广东梁启超写了篇《少年中国说》,气势汪洋,则立马撰就《湖南少年歌》,似有将全国之勇气、担当、希望尽归于湖南的味道,真是牛逼非常,非常牛逼!问题是要叫后来者服气,则不是一篇牛逼文章所能了得的。陈独秀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说“无论杨度为人如何,却不能以人废言。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湖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 陈说的是湖南人的血性、坚韧与勇气,但归结点还是要“立功”。 “立功文明”的灿烂与极致展现,让湖南人在清季之后的历史舞台上风光无比,然而真如一些人所说的,在以“湘军”为标志的“立功文明”出现之前,湖南果真就是漫漫无明之“长夜”吗? 几千年时间,湖南人干嘛去了? 这是执“立功文明”论者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据说一些湖湘文化研究者也为此伤透了脑筋,也有人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如人口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